您的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师承教育 > 正文 >

人才培养

尚晓玲师承导师组


尚晓玲师承小组学习、考核计划书

根据《yl23455永利官网中医类本科专业师承教育培养工作实施方案》(长中大校办发〔2017〕65号)文件要求,现开展2018尚晓玲师承导师组活动计划工作。

一、尚晓玲师承“团队带徒”出师考核办法

(一)考核对象

参与尚晓玲师承教育的中医类本科学生。

(二)考核内容

主要考核学生参加师承教育的综合表现,包括平时出勤、跟师学习和独立临床(实践)等学习情况。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考核:

1.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能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

2.严格遵守师承教育纪律和师承教育单位的工作纪律及各种规章制度;服从组织分配,圆满完成师承教育任务。

(三)考核方式

由导师团队确定考核方式,可根据师承教育综合表现考核,也可单独设立考核环节。

(四)考核时间

师承教育满一年或两年,具体时间由导师团队确定。

(五)考核程序

1.学生申请

以师承方式学习期满,学生可填写《师承教育评定表》申请参加导师团队出师考核。

2.导师团队考核

按照出师考核内容及方式,由师承导师团队进行考核,考核后由首席导师确认考核结果及出师意见。

(六)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按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进行划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其综合表现以“不及格”论:

   1.无故缺勤累计超过1/3者;

   2.因工作不负责任造成严重后果者;

   3.师承教育业务工作发生重大错误者;

   4.不服从组织分配,违法乱纪者;

(七)证书发放

出师证书由教务处统一印制,参加师承教育出师考核结果为及格及以上的学生由导师签名颁发师承教育出师证书。

  1. 师承小组于2018年1月12日建立师承微信群;

  2. 设计师承规划;

  3. 研究师承目的

  4. 筛选研读书目。

    、尚晓玲师承“团队带徒”出师学习计划

    (一)做临床-跟诊学习

    将师承同学分成两个小组,每周日跟尚晓玲导师随诊。

    (二)读经典-《医贯》研读

    定期做读书汇报,分享读书心得,读书疑惑,导师组成员一对一进行指导答疑。

    (三)建立微信群,用来分享资料,发布通知。

                                             2018.1.14

                                            尚晓玲师承组


尚晓玲师承小组工作方案

一、严格管理

师徒传授方式是中医药学重要的继承方式,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学院领导深知师承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实际,要求师承团队制定工作方案,所以我们团队根据师承小组学生的专业背景,围绕师承教育,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1.师承小组拟定2018年1月12日建立师承微信群;

2.设计师承规划;

3.研究师承目的

4.筛选研读书目。

二、带教情况

根据学校师承教育的相关文件,我团队有6名带教老师,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教授2名,副教授1名,讲师3名,团队人员知识结构合理,10名师承同学。我们师承团队能够按照学校师承工作的要求,在本学期积极做好师承同学的学习活动,具体如下:

(一)做临床-跟诊学习

将师承同学分成两个小组,每周日跟尚晓玲导师随诊使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既开阔眼界,又增长了知识,更增加对中医药的热爱,同时要求同学及时整理和总结跟师学习心得体会。

(二)读经典-《医贯》研读

2018年冬季假期要求同学们精读《医贯》,并上交读书心得10份,同时本学期根据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定时进行集体研讨学习,希望通过读书交流一方面锻炼同学们的表达能力,同时拓宽同学们的知识面。另一方面通过解答同学们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督促师承团队的老师们一起读书,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2018.1.14

                                        尚晓玲师承组


尚晓玲师承小组学习、考核计划书

根据《yl23455永利官网中医类本科专业师承教育培养工作实施方案》(长中大校办发〔2017〕65号)文件要求,现开展2021尚晓玲师承导师组活动计划工作。

一、尚晓玲师承“团队带徒”出师考核办法

(一)考核对象

参与尚晓玲师承教育的中医类本科学生。

(二)考核内容

主要考核学生参加师承教育的综合表现,包括平时出勤、跟师学习和独立临床(实践)等学习情况。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考核:

1.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能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

2.严格遵守师承教育纪律和师承教育单位的工作纪律及各种规章制度;服从组织分配,圆满完成师承教育任务。

(三)考核方式

由导师团队确定考核方式,可根据师承教育综合表现考核,也可单独设立考核环节。

(四)考核时间

师承教育满一年或两年,具体时间由导师团队确定。

(五)考核程序

1.学生申请

以师承方式学习期满,学生可填写《师承教育评定表》申请参加导师团队出师考核。

2.导师团队考核

按照出师考核内容及方式,由师承导师团队进行考核,考核后由首席导师确认考核结果及出师意见。

(六)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按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进行划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其综合表现以“不及格”论:

1.无故缺勤累计超过1/3者;

2.因工作不负责任造成严重后果者;

3.师承教育业务工作发生重大错误者;

4.不服从组织分配,违法乱纪者;

(七)证书发放

出师证书由教务处统一印制,参加师承教育出师考核结果为及格及以上的学生由导师签名颁发师承教育出师证书。

  1. 师承小组于2021413日建立师承微信群;

  2. 设计师承规划;

  3. 研究师承目的

  4. 筛选研读书目。

    、尚晓玲师承“团队带徒”出师学习计划

    (一)做临床-跟诊学习

    将师承同学分成两个小组,每周日跟尚晓玲导师随诊。

    (二)读经典-《医贯》脉经研读

    定期做读书汇报,分享读书心得,读书疑惑,导师组成员一对一进行指导答疑。

  5. 建立微信群,用来分享资料,发布通知。

  6. 研究创新创业项目

                                             2021.4.14

                                            尚晓玲师承组

尚晓玲师承小组工作方案

一、严格管理

师徒传授方式是中医药学重要的继承方式,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学院领导深知师承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实际,要求师承团队制定工作方案,所以我们团队根据师承小组学生的专业背景,围绕师承教育,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1.师承小组拟定2021413日建立师承微信群;

2.设计师承规划;

3.研究师承目的

4.筛选研读书目。

二、带教情况

根据学校师承教育的相关文件,我团队有6名带教老师,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教授2名,副教授1名,讲师3名,团队人员知识结构合理,7名师承同学。我们师承团队能够按照学校师承工作的要求,在本学期积极做好师承同学的学习活动,具体如下:

(一)做临床-跟诊学习

将师承同学分成两个小组,每周日跟尚晓玲导师随诊使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既开阔眼界,又增长了知识,更增加对中医药的热爱,同时要求同学及时整理和总结跟师学习心得体会。

(二)读经典-《医贯》脉经研读

2021春季学期要求同学们精读《医贯》,并上交读书心得,同时根据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定时进行集体研讨学习。2021秋季学期要求同学们精读《脉经》,并上交读书心得,同时根据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定时进行集体研讨学习。希望通过读书交流一方面锻炼同学们的表达能力,同时拓宽同学们的知识面。另一方面通过解答同学们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督促师承团队的老师们一起读书,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1. 开展多形式交流学习    

    为加强学习交流频率与学习效果,尽量开展多形式的交流学习,例如在线上组织学习交流会议,例如由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带领师承学生学习,带领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培养科研思维,建立微信群,实时进行交流。                              

               2021.4.14

                                            尚晓玲师承组


《医贯》读后感

16中医三班 马小淳

寒假利用假期时间研读了赵献可的《医贯》一书,在资料以及注释的助下,能理解大部分语句,以及其中一些中医基础理论的识,但对于一些生僻词语和一些距今时间较长的词语的理解还学要进步学习与研究,还有一部分中医知识没能很好的理解下来,希望将来可以在学习生活中进一步学习与理解。即便是这样,在此书的学习中依旧让人受益匪浅,下面我将结合书中几段原文,文段大意以及自己的一些理解做一下自己的学习感悟。

我始终认为读一本书,一定要从读作者,读书名开始。《医贯》一书作者为赵献可,明朝末期医学家,犹如在本书序言中,他自称医巫闾子,涉猎广泛,除了医学之外还涉及儒,道,释等学问,哲学思想上受《易经》影响较大,著有《医贯》六卷,妇科专著《邯郸遗稿》,以及早已失传的《内经抄》《素问注》《经络考》等书,实为遗憾。

赵献可一生致力于医学,唯独重视肾水以及命门之火,对于命门学说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又由研究后天脾胃转向先天肾命的研究,《医贯》一书,充分将其“肾间命门”的说法体现的淋漓尽致,认为命门和肾好似水和火的关系,他认为“命门君主之火,乃水中之火,相依而用不厌弃”,并且还认为对于养身与防治疾病,如果能充分理解此说法,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对于医学上的问题也会如醍醐灌顶一般,豁然贯通,所以此书取名《医贯》。

《医贯》第一卷中《内经十二官论》中,主要阐释了内经所提十二器官位置所在,生理意义,以及命门位置和命门之火的作用等等。首先提到了否定内经中心为一身之主,赵献可认为心当与人体十二官地位平等,而且为主的物质并不是有形的,人人都可以看见的东西,犹如“惟其无形与无物也”。《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在人体中为五脏之一,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经脉中运行,将营养物质运输到全身,藏神,心是精神活动所产生的场所。虽然人的精神意识归属于五脏但与心脏的关系最为密切。这是因为心为君主之官,神明之府,之精神活动产生和依附的主要器官。

对于命门学说,各个朝代各个医家有不同的理解,而《难经》认为,肾有两枚,左右各一,而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元代医家滑寿认同左肾右命门。但同时亦认为,两肾俱为命门;

按照赵献可的记述,从咽喉到肺,到心到膻中,到隔膜到肝到胆,到脾到小肠大肠到膀胱,每个脏腑各司其职,一直到两肾之间,两肾个旁开一寸五分,当一身之中,是为命门。书中记载:“命门在人身之中,对脐附脊骨,自上数下,则为十四椎,自下数上,则为七椎”,照相可波段对命门的位置描述清晰,而且对其生理功能存在形态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命门左侧为真水之穴,右侧为相火之穴,“命门君主之火,乃水中之火,相依而用不相弃”,此一水一火,均为无形之水,无形之火,两者相配,入君主之穴,为同气相求。

“火之有余,缘真水不足也,毫不敢去火,只补水以配火。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火之不足,因见水之有余,亦不必泻水,就于水中补火,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火亢盛之时,不能用消火之法来达到平衡,应补真水,来抑制火;火不足时,水则为亢盛,此时不必泻水,而应补火,来抑制水,所以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说法。对于命门先天水、火不足的治疗,不是补水,就是补火。赵氏认为,崔氏八味丸与钱乙所制的六味地黄丸,是补真火、真水的主方。

赵献可认为命门为人身真君真主,男女交合,现有火会,然后精聚,“人之出生受胎,始于任之兆,惟命门先具,。有命门,然后生心。心生血然后生肺。肺生皮毛,有肺然后生肾”可见命门为人身之先生,为十二经之主。

赵献可创立命门理论,阐发肾命水火的关系,并将其广泛应用于临证。如痰证、血证、咳嗽、吐血、喘证、喉咽痛、眼目病、齿病、口疮、耳病、消渴、中满、噎膈、泻痢、大便不通、小便不通与失禁等多种病证,不仅从其一般辨证规律进行施治,而且均注意到从肾命水火亏虚方面进行分析,广泛使用六味、八味诸方,为治疗以上疾病提供了有益经验。

在赵献可治疗血证之时,他提出,血不仅有它为血本身的特点,被并且属水,而肾旁真水干涸,则真火必定因无水制约而上炎,血液也会因此蒸腾;反之,肾中真火衰竭,真水也会因为失去制约反盛真火,血也会因为失去真水依附而上漫,这是血证产生的两种病机。因此,在治疗时,由于阳虚而动血上泛者,用桂、附加于六味地黄丸之中,使肾中温暖,龙雷之火潜归于原宅,不用寒凉而火自降,不必止血而血亦自安。若因肾中水涸而火炎者,就可用六味丸以补水配火,不必去火,而血亦安。

赵献可此书中有四大方剂,八味丸,六味丸,补中益气丸,逍遥丸,其中又以八味丸,六位丸,为核心,其目的旨在“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从主治病证,方药组成,用法加减,逐一分析,并以历代名家之言加以阐述,紧密结合病症说理,深入浅出,使刚入医者也能豁然开朗,并记载方剂六十余种,为后世留下一笔客观的医学财富。

那在这里就不得不介绍一下赵献可的八味丸和六味丸两个著名方剂了。首先是八味丸。八味丸主治命门火衰,命门中自有水火,“火之不足,因见真水有余也,亦不必泄水,就与水中补火,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命门火衰,致火不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肉、丹皮、白茯苓、泽泻、肉桂、附子。地黄为君药,其余为佐药,用其补血补气之功效,地黄、山茱萸、白茯苓、牡丹皮皆是入肾经之药,不必等泽泻引药入经,然附子肉桂前者乃右边命门之药,浮、中、沉、无所不至,后者补下焦相火不足,亦右有命门之药,不待泽泻而自达。八味丸中用泽泻,虽说泽泻泻肾,然泽泻泻肾之邪气,并非泻肾之本,再者说泽泻在诸多补药之中,虽欲泻肾之本,却不能得其所愿,反而可以起到养五脏,益气力,起气阴,补虚损、五劳的功效。

六味丸。主治肾虚不能治火,肾中不止有水,更有命门之火,肾不虚则水可以制火,肾虚则火无所制,产生热证,名曰阴虚火动,或者肾则热。其本质为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用熟地、山药、山茱萸肉、丹皮、泽泻、茯苓、肉桂。熟地和山茱萸气味厚,《内经》曰“味厚者为阴”所以其二者入阴补肾水;泽泻味咸,咸先入肾;地黄、山药、泽泻皆是润物,肾喜润恶燥;丹皮味辛苦,入肾,敛阴火;茯苓,味甘而淡,甘从土化,土能防水淡能渗泻,故用其来制约水脏之邪。

《医贯》一书中还阐释了许多证的治疗,如吐血,消渴病,眼目口舌……等等,在这就不一一进行赘述了,粗学《医贯》让我受益良多,今后仍然是我可以仔细研读,和老师同学一同探讨的,不可多得临床指点医书,希望可以摩擦出更热烈的火花,体会到更悠远的精髓。


《医贯》学习心得

中医三班    彭杰浩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利用假期时间阅读了《医贯》一书。阅读时有诸多不解之处,于是上网查询、询问解惑,下面就谈谈自己对于书中内容的简单见解。

《医贯》为明代赵献可的著作之一,也是研究中医命门学说的重要著作之一。其在本书中创立了“命门位于两肾之间”的观点,这一观点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本书之序中提到:医巫闾子曰“余所重先天之火者,非第火也,人之所以立命也。仙炼为丹,释传之为灯,儒明之为德者,皆是物也。一以贯之也,故命其名曰医贯。”赵献可认为先天之火,即命门之火,乃是人体气血之根、生死之关、十二经之纲维,养生、治病等莫不能以此理论一以贯之,所以将此书取名为《医贯》。

在本书中,卷一“玄元肤论”以《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中原文为引,提出了“命门即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当一身之中”、“命门为十二经之主”、“命门之火无形”等命门理论,并且引用了《易》、《黄帝内经》的原文提供了论据谓之,命门无形之火配以无形之水,以生心肝脾肺肾等有形之物也。所以,原文中认为命门的无影响着十二官各司其职的状态,命门可主人体诸如:生长发育,运动,繁殖等生命活动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命门内藏火,为气血之根、生死之关、十二经之纲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所在,命门之无形火对人体有着温煦推动的作用。书中原文还提到“人身之水,以肾为源,而其所以能昼夜不息者,以其有一元之乾气为太极耳”不仅仅点明了肾与命门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强调了命门之火的重要性

其实,有关于命门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原意是指人的眼睛,后在《难经》中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有趣的是,命门一直受到一部分医家的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但自《难经》以来历代医家都各执一词,出现了“右肾为命门说”、“两肾俱为命门说”、“命门为肾间动气说”以及书中所说的“两肾之间为命门说”等观点,但是,无论何种有关于“命门”观点都离不开肾。学生一己愚见认为,命门,是古时候各位医家前贤在科技尚不发达的时代,对于尚未完全认识的肾的生理功能的一个自我想象,即单方面的将其比作一个更加深奥的、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器官。因此,古代医家之所以将这一内在器官称为命门,无非就是意图强调肾的阴阳平衡对于人体的重要性而已。正如书中的作者绘制的太极图,命门左右为真水、相火,书中又说“此一水一火,俱属无形之气……日夜周流于五脏六腑之间。”作者无法从人体解剖学的角度看到命门的存在,于是认为命门为无形之物,但为了强调先天之火对人的重要性,故以阴阳、五行之说强调人体十二官的意义。

如上文所说,整本书以命门的重要性为引贯穿全文,而命门与肾又密切相关,因此肾这一脏器在本书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书中,无论病因,亦或者是治疗调理均在于肾脏,而作者也在书中记录了许多诊治疾病从肾入手的经验。在治则上,重视命门,从命门水火之气入手“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强调先天命门水火之气对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导作用。

除命门学说之外,作者其中最为重视的无疑是八味丸、六味丸,书中对八味丸、六味丸进行了大量的论述和研究,并且进行了广泛的使用。作者认为八味丸乃是“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方剂,凡是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亦或者金弱木胜、水火少亏的病症皆可服之有效。其对八味丸用泽泻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驳斥了各位加减八味丸配伍的医家。书中记载八味丸乃是医圣张仲景所制之方,方中熟地、山萸、丹皮、泽泻、山药、茯苓,皆濡润之品,所以能壮水之主。肉桂、附子,辛润之物,能于水中补火,所以益火之源,以此则能固养肾中之水火以生肾气,健脾益胃、培养万物之母(即命门之火)。所以此方剂对于脉耗而虚、阳强易举、阳事先萎者皆有皆有疗效。而六味丸则是“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的方剂,凡是肾虚不能制火者,皆可用此方作为主要方剂。正如作者的观点:“肾中非独水也,命门之火并焉。肾不虚,则水足以制火……河间氏所谓肾虚则热是也。”六味丸中之药物均能润补肾脏,且补益肾中无形之水以此方能平肾之虚热、益肾之少阴。

此外,作者还在“滋阴降火论”中指出“若左尺脉虚弱而细数者……用六味丸。右尺脉迟软……用八味丸”、“痰论”中表明治痰之法从肾论治,若用于肾虚的人,则先以六味丸、八味丸补之,再用四君子或六君子补脾制水;若用于脾虚之人,又能以六味丸、八味丸制水益母等多种病症用六味丸、八味丸的见解。

综上所述,此两种方剂均具有补益肾虚的功效。从此看来,前文中所述虽然作者以命门之火的疗养贯穿本书全文,但我认为其实质仍是在强调肾脏对于人体的重要性是有道理的。

在本书记载的内容里,作者赵献可不仅仅论述了自己对命门、六味丸、八味丸的见解,还提到了内科、妇科、五官等多种病症以及诸多药方,当然这些分析全部都构架于他的命门学说之上,各种论述大多都从肾脏论辩,以治理命门之水火为主。例如:赵献可提出的治疗眼部疾病以肾为主的治疗原则以及“左肾为阴主精,右肾为阳主气。精不足气有余,则聋为虚”;“惟肾开窍于耳。故治耳者,以肾为主……故口鼻舌三窍,阳精主之。”等观点。在“咳嗽论”中还提出了治疗咳嗽的方法“治之之法,不在于肺,而在于脾。不专在脾,而反归重于肾。盖脾者,肺之母。肾者,肺之子。故虚则补其母,虚则补其子”。

以上种种,皆为阅读《医贯》所得。我认为,在本书中前辈赵献可多次运用《易经》学说,让我看到了古时各种知识终究殊途同归,作为一名医学生、未来的中医工作者,不仅仅要学习好中医的相关知识,还要熟读经典古籍,如此才有可能成就大医。但是在此书中作者过于重视命门之火的作用,对于其他疾病相关因素或许有所忽略之处,但本次阅读让我了解到了命门与肾之间的密切关系及肾脏对人体的重要性。也让我明白自己学识尚浅、不够努力,以至于对于本书中诸如:相火龙雷论中“相火得水则炽,得火则灭”等众多言论均有不解之处,希望能够更加的努力学习,待以后学有所成之时,再看此书,能有深刻的认识与反省。


《医贯》学习心得

通过对赵献可《医贯》的阅读并学习,了解了赵献可这位中医大家对于“命门学说”独到的见解。同时学习他的相关学说,从中认识到他的治疗偏向“温补命火”,并且他的这些思想学说促进了后世医家“养火派”的形成。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认定双肾之间为“命门”,本书也正是以此为开头,在后来的病症治疗,多少都会涉及到“补火”的疗法。

在第一卷《玄元肤论》中,从人体五脏六腑说起,详细阐述五脏六腑位置功能。开篇引以《黄帝内经》原文,论述五脏六腑之官,借以引出后文说明五脏六腑在人体中所处位置,再到后来引出肾为“命门”的学说,详细论述“双肾俱为命门”,提出命门无形之火生有形之物。正因为有命门,所以命门为十二经之主。若无命门,则各个脏腑不能各司其职。从阴阳说起,将阴阳交合,阴阳互藏,阴阳互根互用等阴阳概念,系统论述阳病阴病,并说明阳虚阴虚假阳假阴这些病症特点及治疗方法。临床上的辩证理当如此,不能因为表象症状便依此给药,要认真辩证,不能马虎。从五行说起,木火土金水到肝心脾肺肾,俱说肾火的重要性,肾火为龙火,论述以水养火之法。

在第二卷《主客辩疑》,从中风论说起,作者提出“类中风”与“真中风”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引河间,东垣大家对于风的理解,河间认为中风乃心火暴甚,肾水不能制之,故心神昏冒,发为中风,以补肾水的方子进行治疗。东垣则认为人过四旬,正气虚衰,五志过而动气,主要是气虚发病。而作者认为“火为阳气之根,水为阴血之本”为五脏六腑之本。正是由于不节嗜欲,导致肾气虚衰,不能制心阳。而又逢五志过及,导致中风发生,当以补肾水为主。从伤寒论说起,古代伤寒大家,当属张仲景,然而作者区分伤寒与中寒之别。伤寒乃伤于外感之寒,中寒乃中于表里之间,属于半表半里,两者治疗,一是发表攻里,二是温中散寒。从温病论说起,温病学说记得是吴又可为大家,自然界中常外感六淫,然而还有一种戾气,以产生瘟疫等传染病。“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天伤于寒不发,藏于肌肤之下,至春,外感和内伤导致发为温病。而作者认为,冬伤于寒,却不发,为肾中有火以御之,到春,历时已久,火裹于寒中不可发,煎灼肾精,肾水枯,故发热感冒口渴。从郁病论说起,木火土金水相对肝心脾肺肾,然其五行过郁势必各有其泄法,在《内经》中,对水郁作者有一番见解,根据五行相生相克,治水郁当以先治木郁。因为木郁生火气,火郁则土郁,土郁则金郁,金郁则水郁,根据五行相生,治木郁以治水郁。

在第三卷《论血症》,作者因推崇“养火”,故对于前代医家使用寒凉药物直折火邪这种方法,作者并不赞同。再观朱丹溪用药,即使提出阴虚火动之理,用补阴丸治疗,但其中仍然用寒凉药物进行辅佐。于是作者提出“明火不可以水灭,药不可以寒攻”,并加以阐述。在临床的应用中,作者提倡温补,不提倡寒凉药物的使用,在诸多病症辩证下,选用不同的方子,对病情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对于失血病人,不能一昧使用血药,应考虑气血同源,用气药,方能催血生成从而补充失血,常见临床使用独参汤治疗大失血病人。在失血情况的病人常常因为血虚而发热,这时也不能因为其发热便使用寒凉类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假寒假热的症状也切不可使用寒凉药物。有些吐血的病人,多应治疗脾胃为主,因为脾主统血,正是脾约束血行于脉道,才能让血正常运行。

在第四、五卷《先天要论》里,作者对自己的从医生涯里用药用方做一个总结,以每论的方式进行归纳整理。人体的各种病症的病因病机,以自己的见闻进行细致描述,给后世留下宝贵财富。其中有《相火龙雷论》阐述相火到底是什么,在人体中何处,于人体何益,代代医家如何治疗。相火居肝肾之间,乃水中之火,得水则炽,得火则灭。古代医家治疗相火之旺,常用滋阴降火之法,而作者独取地黄来养水中之火,独辟蹊径,令人信服。再看《痰论》、《咳论》这两篇,与《内经》中颇有相似之处,不过在中药上来说,治疗有偏差。作者对待病症,不喜用寒凉药物,所以当痰郁积体内时,提倡补肾火来制水。在他看来,用通利水道祛除痰邪的药物多是寒凉药物,易伤脾胃,而脾胃主运化水液,所以药物虽能一时祛除痰饮,但终究是治标,所以提出用八味丸补肾火,以此来达到治本的效果。在《咳嗽论》里,也提倡“虚则补其母”“虚则补其子”,肺为娇脏,易感于邪,一旦受邪就会咳嗽,而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这样一来根据五行关系,母病及子亦可子病及母。治疗时当以补脾、补肾为主,这样才能使肺脏虚弱得以恢复。

在这两卷中,作者又以九窍疾病为分类进行病因病机的分析。头面五官最能反应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状态以及疾病的发展趋势,医家也正是利用望闻问切中的望诊来对患者进行初步的病情判断。目舌口鼻耳相对应的五脏肝心脾肺肾,眼目论中,虽目为肝之窍,但子母相生,所以肝肾同治。根据往代医家治疗,眼目病大多是阴弱不能制阳,而有些医家在眼目病一开始没有积极治疗,在其阴虚发热之时,却用寒凉药物来治疗,寒凉药物属金,又相克于木,级伤肝,将病情再一次恶化。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对于眼目病当应辩证治疗,不易多用寒凉药物。《耳论》中,肾开窍于耳,耳病必定累及于肾,故作者当属补肾火以治耳病。

在第六卷《后天要论》里,大多为补脾胃之法。纵观全书,作者喜用补法治病,不喜泄法,对于寒凉药物的使用大多舍弃,使用温补的方法来治疗疾病。但正如中医治疗一样,整体观念、辩证分析,纵使作者喜用补法治病,因为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常以补阴的方法治疗。但医学界百家争鸣,用补法未必是万全之法,在有些病症下,使用寒凉药物直折其邪更好使用一点。对于医者来说,面对患者,能治好病的就是好方法。


读《医贯》知“命门”

2016级针推4班    薛青   学号:1603010433

《医贯》是明代医学家赵献可的著作,其核心是以“命门”为主线,对于命门进行相应的阐述,其涉及领域广,涉及范围大,对于当时代医学的贡献不可忽视,其所含中基理论深厚,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有非常重要借鉴意义。

1.《医贯》中我认识到的“命门”。

接下来谈谈我对于《医贯》的深刻体会,纵观《医贯》,命门理论贯穿始终,其用意如赵献可所说:“余所重先天之火者,非第火也,人之所以立命也。仙炼之为'丹',释传之为`灯',儒明之为 德,白是物也,一以贯之也,故命其书曰《医贯》。肾与命门命门之名最早见于《内经》,《难经》始提出左肾右命门说。赵献可认为命门之火无形,即有位无形。命门在两肾之间,出一身之中。《医贯》中指出:“命门在人身之中,对脐附脊骨,自上数下,则为 羊四椎,自下数上,则为七椎,《内经》曰:·七节之旁,有小心',此处两肾所寄,左边一肾属阴水,右边一肾属阳水,各开一寸五分,中间是命门所居之宫"。肾与命门的关系,即水与火的关系。命门在两肾之间构成坎卦,一阳陷于二阴之中,一阳为火,二阴为水,因而命门为水中之火,即阴水中暗藏的阳火,属于先天无形之火的范畴,两肾由于命火的作用,才能化气而有生命 赵献可认为命门可在辨证的基础上使用。

命门主人体一切生命运动,包括生长、发育、运动、生殖等,所以能如此者,全在于命门内藏命火,此火即生命之火,为阳气之根,脏腑机能之源,一切人体活动的原动力。其对温煦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肌肉皮毛,身体生长发育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故又有真火,先天之火,真阳,元阳之称凿。

命门是主宰十二官的真君真主,命门位居十二官之上。《素问·灵兰秘典论》虽曾说:“心者,君主之官“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既是包括在十二官之内,则“主不明"之主,不是心主,而是另有一主。所以他认为:命门为十二经之主,肾无此,则无以做强,而技巧不出矣;膀胱无此,则三焦之气不化,而水道不行矣;脾胃无此,则不能蒸腐水谷而五味不出矣;肝胆无此,则将军无决断而谋虑不出矣;大小肠无此,则变化不行而二便闭矣;心无此,则神明昏而万事不能应矣。此所谓主不明则十二。对于命门其论述深刻,贯穿人的各个部位,各种疾病的起因都离不开其命门的影响,命门涉及阴阳,五行,对于阴阳,五行都深刻的进行论述,进行疾病的相应的治疗。

2.《医贯》中对于疾病的认知。并且附方剂进行治疗。充分彰显因病施治。

其主客辩疑中的中风论,其中风,《内经》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痫”。其《千金方》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癔。四曰风痹。其引用经典,对于疾病的认知深刻到位,再加其脉诊,知其准确,最后附加临床应用的方剂进行应证,例如:其一:三生饮方,天南星(化痰止咳平喘,祛风止茎)一两、生川乌(祛风除湿)半两去皮,生附子(温里药,回阳救逆,补火助阳)半两、木香(理气药,行气止痛)二钱。其二:地黄饮子方,熟地(补虚药,补血滋阴)、巴戟(补虚药,补肾阳,强筋骨)去心、山苁蓉(补虚药,补肾阳,强筋骨)酒㓎、附子(温里药,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石斛(补虚药,益胃生津)、五味子(收涩药,补肾宁心)、茯苓(利水渗湿药,键脾宁心)、石菖蒲(开窍药,醒神益智)、远志(安神药,安神益智)去心、官桂、麦门冬去心各等分五钱。其三:天麻丸方、天麻(平肝熄风药、息风止茎)六两、牛膝(活血化瘀,补肝肾,强筋骨)六两、玄参(清热药,清热凉血)六两、杜仲(补虚药,补肝肾,强筋骨)七量、萆薢(利水渗湿药,祛风除痹)六两、当归(补虚药,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二十两、炮附(温里药,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一两、羌活(解表药,表散寒,祛风除湿)十两、生地(清热药,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十六量。等方剂都是治疗中风方剂,并且附加补肾,其对于“命门”而言,以肾为本,以调理为辅,相辅相成,因病施治。其伤寒论中方剂有: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治疗太阳经伤风、发热、自汗、恶风。麻黄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治疗太阳经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葛根汤(赤芍、葛根、葱白、生姜、桂枝、麻黄、甘草、大枣)治疗阳明胃经目痛、鼻干、不寐,如有恶寒症,本方加麻黄,恶风加桂枝。如正阳明腑病,不恶寒、有汗而渴,当用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治疗身热,大渴而有汗,如无大渴,不可用此药,为大忌;倘是阴虚发热,服之者死,若五六月暑病者,必用此方。小柴胡汤(柴胡、黄芩、甘草)治疗少阳胆经耳聋、胁痛、寒热往来、口苦。此经无出入路,不可汗,下,只有此汤和解之,如兼阳明症,本方可加葛根,芍药,如尚有恶寒等症,用大柴胡汤兼表兼下。大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人参、大黄、枳实)治疗表征未除,而里症又急,汗,下兼行。调胃承气汤(大黄、甘草、芒硝)治疗太阳阳明,不恶寒,反恶热,大便秘结而呕,日哺潮热者,阳明有二症,在经则解肌,入腑则攻下。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治疗六七日不大便,腹胀满闷、病在太阴,无表症,汗后不恶寒,潮热,狂言而喘者。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治疗阳明太阳,谵语,五六日不大便,腹满,烦渴,并少阴舌干口燥。桃仁承气汤(桃仁、大黄、桂枝、芒硝、炙草)治疗外症已解,小腹急,大便黑,小便利,为淤血症。四逆散(柴胡、芍药、甘草、枳实)治疗阳气亢极,血脉不通,四肢厥逆在臂、胫之下。理中汤(人参、甘草、干姜、白术)治疗即病太阴,自利不渴,寒多而腹痛等症。回阳返本汤(熟附、干姜、甘草、人参、五味子、黄连、腊茶)治疗阴盛格阳,阴极发燥,渴而面赤,欲坐卧泥水中,脉来无力,或脉全无欲绝者。等等,可以定义为与疾病斗争的《伤寒论》,《伤寒论》中的经典病症与经典药方为后人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与贡献。《医贯》一书所含知识似一座大山,是中医学的奉献,其奥秘,其深奥需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知,对于每一病症的分析再加以药方的治疗,通过《医贯》一书的粗读,我意识到,对于中医理论要不断加强,不断认知,不断提高自己所欠缺的部分。更要查漏补缺。


浅谈《医贯》

2016级中医四班   鲁  宇

《医贯》是明代医家赵献可发挥“命门学说”的代表作,是赵氏一生对“命门”理论探索和实践的经验结晶,是一部集中反映其学术思想的最具价值之作。

全书共六卷,卷一为“玄元服论”,论《内经》十二官、阴阳、五行;卷二为“主客辨”,论中风、伤寒、温病、郁病;卷三为“绛雪丹书”,专论血证;卷四卷五为“先天要论”,以介绍六味丸八味丸,并论述其治疗真阴真阳不足诸病。

我于寒假期间阅读此书,初读不解,里边有许多方,还有一些难以理解的卦象,所以,我就浅谈一下我对此著作的阅读总结。

重视命门

纵观《医贯》,命门理论贯穿始终,如赵献可所说:“余所重先天之火者,非第火也,人之所以立 命也。仙炼之为‘丹’,释传之为‘灯’,儒明之为 ‘德’,皆是物也,一以贯之也,故命其书日《医贯》。其 说具载于书,余不论,论其原生之大指若”。

命门之名最早见于《内经》,《难经》 始提出左肾右命门说。赵献可认为命门火无形,命门在两肾之间,日夜潜行不息。《医贯中指出:“命门在人身之中,对脐附脊骨,自上数下,则为 十四椎,自下数上,则为七椎,《内经》日:‘七节之旁, 有小心’,此处两肾所寄,左边一肾属阴水,右边一肾 属阳水,各开一寸五分,中间是命门所居之宫”。

作者认为,命门是主宰十二官的真君真主,命门位居十二官之上。《素问・灵兰 秘典论》虽曾说:“心者,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他认为:命门为十二经之主,肾无此,则无以做强,而技巧不出矣;膀胱无此,则三焦之气不化,而水道不行矣;脾胃无此,则不能 蒸腐水谷而五昧不出矣;肝胆无此,则将军无决断而谋 虑不出矣;大小肠无此,则变化不行而二便闭矣;心无 此,则神明昏而万事不能应矣。此所谓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也。

作者认为命门可主人体一切生命运动,包括生长、 发育、运动、生殖等一切人体活动的原动力是人之本原的主宰,是人生命之源的核心。其对温煦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 骸,筋骨肌肉皮毛,身体生长发育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故又有真火,先天之火,真阳,元阳之称在极为重视命门,重视真阴、真阳在治则上他指出:“火之有余,缘真水之不足也,毫不敢去火, 只补水以配火,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火之不足,因见水 之有余也,亦不必泻水,就于水中补火,益火之源,以消 阴翳”

照作者的观点,命门如此重要,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尽我所能弄明白有关命门学说的知识,吸取各家所长,爱护自己的命门之火。

巧用六味丸八味丸

作者认为六味丸“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凡肾水虚而不足以制火者,非此方便无以济水;八味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凡命门火衰,不足以化水者,非此方便无以济火,两方运用得宜,均能达到益脾胃而培万物之母的目的。

六味丸是肾虚不能制火专用方。方中熟地黄、 山茱萸,昧厚为阴中之阴,故能滋少阴,补肾水;熟地 山药、泽泻,皆润物也,肾恶燥,须此润之;牡丹皮味苦辛,故人肾而敛阴火,益少阴,平虚热;茯苓淡渗脾湿, 并助山药之健运。故此方用于滋肾、制火,故用于肾虚不能制火所致之病效果显著

八味丸是命门火衰的专用方。方中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泽泻、山药、 茯苓皆濡润之品,所以能壮水之主;肉桂、附子辛润之物,能于水中补火,所以益火之源,使水火得其养,于是肾中真阴真阳皆得补益,然后阳蒸阴化,肾气充盈故用于命门火衰不能制水所致之病效果显著

熟用古籍

作者对古籍可谓了若指掌,旁征博引了中医经典及诸家之说作为立论依据,引文颇多,例如在卷四“先天要论”眼目论中赵献可根据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提出“治目者以肾为主,目虽肝之窍,子母相生,肝肾同一治也”。

“能远视不能近视者,阳气有余,阴气不足也。”“目能远视,责其有火;不能近视,责其无水。”“阴精不足,阳光有余,病于水者,故光华发见散乱,而不能收敛近视,所以治疗在心肾水火既济,则水火调而阴阳和正合“壮水之主,以 制阳光的原则。

能近视不能远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也。”“目能近视,责其有水;不能远视,责其无火。 “盖阳不足,阴有余,病于火者,故华不能发越于外,而畏敛近视耳,治之在胆肾,胆肾足,则木火通明,神气宣扬,而精光远达矣。”正和“益火之原,以消阴翳”的原则。

本篇著作引用了大量的引文,可见作者阅读书籍之多,除此之外,本书还涉及古代多位哲学家的著作,其 “命门”理论即以《易》理为依据,此外,还有大量的卦象,自古以来医易同源,我认为作为中医学子,学习易经也是必不可少的功课!

 

 


《医贯》读书心得

中三      

说实话,这《医贯》读的我抓心挠肝,非常难受。书中的文体和极强的个人色彩让我读起来有些不舒服。作者作为温补派,其书中的很多言辞都具有极强的批判性。但是赵献可仍是一代良医。博览群书,总能为自己的理论引经据典。极其推崇伤寒、补中益气、六味丸、八味丸、逍遥散。治病强调滋肾。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直到如今,伤寒中的经方仍是简单有效的,具有极强的临床价值和指导意义。作者无论是对中医的理论完善还是临床记载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也算是我第一次自行独立阅读中医古籍,阅读难度是有的,而且阅读流畅性也不好,正因如此就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尚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就说过,要想在中医上有所创新,首先要全面的继承。

记得尚老师讲课的时候,就曾抛砖引玉让自己根据资料确定命门的位置,所以我相信老师这次要求我们读《医贯》也有此意。书中作者认为,命门具有主宰先天之体,流行后天之用的作用,有据太极图所示十四锥。虽然读起来有些吃力,但经过一年半对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学、黄帝内经的学习后,尤其是黄帝内经,让我对书中很多的经典原文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因此很多东西都会在书中映照,从而有所收获。同时也让我对很多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比如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这段王冰对《黄帝内经》的注释,当时的课堂我就有些似懂非懂。读完此书作者的多次论述,内心豁然开朗。作为温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者更是注重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强调温补的重要性。尤其是保肾护脾。作者用五行论治理论引入了命门水火的概念,升华了五行论治理论的高度,开阔了论治方法上的思路。所以作者让我重新审视阴阳五行理论运用的范围和价值。可是,我觉得这样的医学古籍似乎更适合一个临床医生进行研读。因为书中几乎都是围绕各种临床具体情况展开的。至少现在,我读起来还挺吃力的。书中对方剂灵活应用,这些东西里,有些我不太明白。当然,这些疑问是有利于我日后的学习的。没学伤寒,让我无法对书中的原文产生像读到内经那样的共鸣。《医贯》的阅读我不会就此罢休,当我基础足够雄厚时,我会再读一遍!

在玄元肤论中,作者对中医的主干性理论加以独到的解释。同时让我对中医基础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文中指出男子阳中有阴,以火为主。女子阴中有阳,以经为主。男子抱阳而负阴,女子抱阴而负阳。在后文中,也提到左主血,右主气。在阴阳论中提到止血必先理气,血脱益气,就更加强调了气血同源的深刻联系。有形止血,不能速生,几微之气,所当急固,使无形生出有形。补血时重用黄芪。对于一些苦寒的药物要中病即止,终非济生之品。因为阴阳互为其根,议补阴者,须以阳为主,盖无阳则阴无以生也。火为阳气之根,水为阴血之根。日为火之精,故气随之。月为火之精,故潮随之。水火为阴阳之根。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热之不热,是无火也。无水者,壮水之主,以镇阳光。无火者,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火以水为主,水以火为原。在这一卷中作者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让我对基础理论有了很多新的认识。

在主客辨疑中,作者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广泛引用各个医家的观点进行总结,我暂时还没有学习伤寒论,所以很多东西还看不明白。好在黄帝内经的学习,至少能够让我能看懂个大概。中风论开篇时引用了王安道、李东垣、刘河间的论述。总结提出了很多价值非凡的理论。因于风者,真中风。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在脉诊方面,文中提到,紧则为寒,浮则为虚。涩为多血少气。心者元阳君主宅之,生血生脉,因元阳不足,阴寒乘之,故心脉小坚急。小者阳不足也,坚急者阴寒之邪也。在伤寒论中提到须将伤寒与中寒分为两门。用药时提到,辛甘发散为阳,风宜辛散,寒宜甘发。桂枝辛而热者,故能发散卫中之风邪。麻黄甘热者,故能发散血中之寒邪。恶寒证,加麻黄。恶风,加桂枝。如正阳明腑病,不恶寒有汗而渴,当用白虎汤。病有三焦俱伤者,则痞、满、燥、实、坚俱全,宜大承气汤。厚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泻满,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腹痛不大便,桂枝芍药汤。有一段具有承接关系的文段特别有意思。若读伤寒书,而不读东垣书,则内伤不明,而杀人多矣。读东垣书,而不读丹溪书,则阴虚不明,而杀人多矣。读丹溪书,而不读薛氏书。则真阴真阳不明,二杀人亦多矣。在滋阴方面提出了特别精巧的观点,有形之水,以沃无形火。作者作为温补派,更是提出,攻之一字,仁人之所恶也。在温病论中,作者记载了一个非常神奇的方法。若复有所感,表又当恶寒矣。余以六味地黄滋其水,以柴胡辛凉之药,舒其木郁,随手而应。此方活人者多矣。本身中之火,为寒所郁而不得泄。气不宣通,湿气内结,中外相薄,寒盛热生,故人伤矣,转而为热。在假期跟诊时了解到越鞠丸可治郁病,恰巧在本书中也看到了这样的论述,但是作者更加提倡用逍遥丸治疗郁病。逍遥散治郁病。方中唯柴胡、薄荷二味最妙。文中提到,肺为肾水上源,凡水道不通者,升举肺气,使上窍通则下窍通。左金丸止黄连、吴茱萸二味,黄连但治心火,加吴茱萸气燥,肝之气亦燥,同气相求。

而在绛雪丹书中作者尽显温补特色。更是附方三十个,这些方药对我们今后的临床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先天要论和后天要论中。以具体的证型,加以自己的理解和说明。但是其中不乏比较激进的观点。作者对山楂和神曲加以批判,又说保和丸之类的方药是用美好的名字粉饰其中的弊端。这些论述恕我不敢苟同。以上的方药在临床中实际上是非常有效的。这样的药是不会被长期食用的,所以切不可因噎废食。作者根据自己丰富而有效的临床经验。告诫后人要精研古籍和经典医家的理论观点。不拘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辨证和用药。

作者精审病机,简约方药的思路,为临证工作掌握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原则,探讨古方新用,提供了良好的借鉴。虽然我还不能完全看懂书中内容,但是能够明显的感觉到作者对方药的理论的灵活运用。我想也许会在书中找到治疗如今顽固性疾病的新方法新思路。比如,糖尿病等。医贯虽为一家之谈,言语也有些不够流畅。但中医的传承就是这样,精华的东西要不断寻找,向前人挖掘智慧,才能不断创新。


第三次师承班医贯读书心得体会

  1. 王为收获:在降火的过程中,要认清是壮火还是少火。一定要将病理之火和生理之火进行准确的区分。在用药的过程中,更要掌握好尺度。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身体普遍较为虚弱,在治疗时,要注意保护患者的肾气和阳气。在学习中药的过程中要更多的博览群书,做好知识储备,便于日后的贯通理解。

  2. 王中天收获:阴阳、五行、精气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在哲学的高度指导下开展实践。中医学在实践中离不开它的哲学基础,有些症状看似简单,其实用阴阳五行分析很深奥。在辩证论治过程中,要有逻辑的辨证体系,扎实的基本功是辩证的基础。

  3. 张美琪收获:在利用引火归元这个治疗方法时,要注意它不仅仅可以用于阴虚火热,还可以用于阳虚阴盛,阴格阳于外。且用药上也不仅仅拘泥于肉桂、附子。因此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需要扎实基础,用基础来应对实践问题,再反过来验证基础,积累经验,才可以使自己的中医高度螺旋式的上升。

  4. 薛青收获:每一味中药都有其不同的功能,各司其职!每一处方对应其相应的症状,各显神通!有时我们的生活也如此,每个人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都在演绎不同的故事!细细回味,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都与其生活息息相关,处方离开了其每一味药,不叫处方!!!开方如带兵打仗,不论是将军还是小小的士兵,其离开了谁都不行,离开了将军群龙无首,离开了士兵力量单薄!!!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更要善于思考,善于去联系身边的事物去解决疑惑!!!

  5. 马小淳收获:《医贯》是我读的第一本医书,我发现其中很多精髓是需要一遍一遍体会才能为自己所用的,但其中也有一些时代的局限性和作者个人强烈的主观思想在里面,不能一味生搬硬套到如今的时代,但中医永远是整体的是宏观的,中医既可以宏观到天人相应又可以细化到人体三部九侯,你永远要从整体入手,把握整个病程的各个阶段,真正做到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可能一个细节就是你判断的依据。就想判断临床上的真假症候,一个脉象就可以使人了然,由此可见现在所完善的理论知识都是以后临床上导引你进步的阶梯!

  6. 许开博收获:每本书都需要反复的去想才会读懂。每份中药都需要灵活的运用,之前学的中药还是太过死板,无法立刻想到他的其他用处。同时通过问的问题,明白了人身体病理之火的区别,明白了该如何降火,阴阳对人体的影响。还有开药方时也应该考虑到病人是否会觉得难喝,考虑到是否会对其他脏腑有影响。每一份药都需要去考虑。这也说明了中药诊断这些基础的重要性。只有基础扎实,才能反应的很快,才能让自己能不断地进步。

  7. 龙菊霞收获:用药的前提是辩证,做到恰到好处的对症下药。 而要做到对病症的准确辨证绝非容易之事,是需要我们积累好扎实的基础,在临床实践中反复检验,于理论和实践中用心体悟。

  8. 彭杰浩收获:中医学是一门讲究整体的学说,在分析疾病状态时却又极为详细,脉象可以分为三部九侯,病症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治病讲究天人相应,而这些都需要扎实的基础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基础。在用药方面,要对药物功效有足够的了解,有足够细致的划分,这样才能用得足够准确,在顾及药物疗效的同时,还要顾及病人的感受。

  9. 王嘉琛收获:在对待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时,给药的不同会导致它们之间的转变,因此,辩证是我们上临床的第一道关卡,也正是需要多思考多实践,才有可能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读的书越多,我们对待临床上的病症就多一分把握,反过来,临床上所见到的症来补充我们所看的书。中医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哲学,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学习与实践密不可分。

    10.鲁宇的收获:中医看病的神秘在于辨证论治,这也是很多人大器晚成的原因。我觉得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练好童子功,只有勤奋以及基础知识扎实的前提下才能用有自己的感悟,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当然,课本的知识是不够的,应当涉猎课外书籍。


《医贯》读后感

在阅读此书前,我上网了解了其作者赵献可的其生平事迹,尤其是他在哲学思想上受《易经》影响较大,在医学上遵从李东桓等人,属于温补派,也被称为易水温补派。全书共六卷,其内容丰富,每卷分别论述了"玄元肤论"、论《内 经》十二官、阴阳、五行、"主客辨疑"、中风、伤寒、温病、郁病;卷三为"绛雪丹书",专论血证、 "先天要论",以六味丸、八味丸为主方,治疗真阴、真阳不足诸病;卷六为"后天要论"。本书 围绕"命门"这个中心,以及善用六味丸、八味丸等方治疗诸病的经验,对发掘 古方深义,提高临床疗效均有重要的意义,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引发了后世的争论。

关于命门学说的论述与发展,我认为是此书很关键的地方。通过以往的学习我得知,命门是人体生命之根本,其部位至今尚无定论,也存在着命门是否有形的讨论。就位置而言,本书阐明命门在两肾之间,赵献可《医贯》说:“命门在人身之中,对脐附脊骨,自上数下,则为十四椎;自下数上,则为七椎。”就命门功能而言,命门是一身之主,更是强调了命门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人的发育过程,先有命门,赵献可《医贯》:“思维真君主,乃一身之太极。”

赵献可还认为命门是无形的,在最初的胚胎时期先生命门,后生心,随后生成五脏六腑,因此命门为十二脏腑之根,为生命之原。命门内含真水真货,其真火被认为是全身君主之火,是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者,认为人体五脏六腑之所以能发挥正常作用,同样依赖于命门相火的作用。在《医贯》中,他还认为命门之火与心火区别开来,认为命门之火是先天之本。他主张命门之火的盛衰可以影响到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因此要重视命门之火的温养,不可以过度消耗。

不仅仅强调了命门真火的重要作用,他还提出命门也具有真水,而命门之相火又位于两肾水之间,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命门君主之火是“水中之火”,是相依而不可相离的。火之有余是由于水亏,阴不制阳,而见相对火旺之象,提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治则;水之有余,又是由于火亏,阳虚相对阴盛而见的表现,提出“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则,这是阴阳对立观所决定的。真水真火只能虑其不足,不能虑其有余,因为命门水火是人体生命活动能力的根源,是先天之本。所以,只能虑其虚。水火之间,水为火之根。因此,补火当于水中求火,既在阴中求阳,使阴生阳长。对于命门先天水、火不足的治疗,不是补水,就是补火。赵氏认为,崔氏八味丸与钱乙所制的六味地黄丸,是补真火、真水的主方。

关于对崔氏八味丸与钱乙所制的六味地黄丸使用的发扬,赵献可在《医贯》中也多次提到。六味地黄丸被赵献可誉为“直补真阴之圣药”,他也将崔氏八味丸和六味地黄丸运用到郁证、痰证、血证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

在辨治血证时,赵献可提出,血不仅有其本身为血的特点,而且属水,故而肾中真水干涸,则真火势必上炎,血亦随火而上腾;反之,若肾中真火衰竭,则真水反盛,血亦失所依附而上泛,这是血证产生的两种病机。因此,在治疗时,由于阳虚而动血上泛者,用桂、附加于六味地黄丸之中,使肾中温暖,龙雷之火潜归于原宅,不用寒凉而火自降,不必止血而血亦自安。若因肾中水涸而火炎者,就可用六味丸以补水配火,不必去火,而血亦安。
在其辨痰证,认为痰本非人身所固有,或是水泛为痰,或是火炼为痰。因此,辨痰证,当分辨有火无火,由于火衰不能制水,水不归原,泛溢为痰,痰如清水者,赵献可主张用八味丸以补命火,火壮水化则痰自消。由于阴虚火动,水液沸腾而动于肾,骤而成痰者,其痰重浊白沫,则应当选用六味丸以滋水配火,火静则痰自消。脾为生痰之源,赵氏治痰,虽亦接受用四君子汤或六君子汤之类补脾燥湿化痰之法,然更重视治肾命之本。

在其论喘证时,一般认为属气有余之证,赵氏认为,当属火之有余,水之不足。因此治疗当用六味丸加麦门冬、五味子等,壮水之主,使水升火降,喘息自定。若有由于命门真元之火,不能归其下元,阴气在下,阳气浮越于上,亦可见呼吸气促,其证似喘非喘,外见四肢厥逆,面赤烦躁,脉象两寸浮大而散,两尺微而无力。治疗主张用八味丸等,以人参生脉散煎服送下。总之,对喘证属虚者,从肾命水火治疗,亦可见其重视肾命的观点。
而对于郁证的治疗,认为“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者,抑而不通之义。”赵氏所论郁证不仅包括各种杂证,还包括一切外感病。由于多因木郁导致诸郁,故可“以一法代五法”。其治木郁,使肝胆之气舒展,则诸郁自解。逍遥散是赵氏治疗木郁的主剂,并常结合左金丸和六味地黄丸同用。他认为,“世人因郁而致血病者多。凡郁皆肝病也,木中有火,郁甚则火不得舒,血不行藏而妄行”。这种失血,或因怒郁、忧郁,或因阴虚火旺之人外感风寒暑湿,皮毛闭塞,火不能泄,以致血随火而妄行,出现鼻衄、吐血等证。其辨证要点是:“凡系郁者,其脉必涩,其人必恶风恶寒……须视其面色必滞,必喜呕,或口苦,或口酸”。审有如是证,则当舒散其郁为主,即“木郁达之”、“火郁发之”之义。其方用逍遥散加丹皮、茱、连。血止后当用六味地黄丸滋阴善后,否则多复发。

赵献可对于崔氏八味丸和六味地黄丸的应用十分广泛,这也在后世应发了诸多争议。

 

 

 

 


医贯心得

许开博

这次假期通过老师推荐的赵献可所写的《医贯》,也让我收获很多,让我明白要学习的,懂得的还有很多很多,就像一座冰山,我所学习的不过是露出海面的一角罢了,还有更多更深层次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

对于我来说,或许还是学的东西太少,学习时间太短,看这本书时我还是有很多地方都有不明白的地方。在以后应该能够通过不断学习了解吧。这本书总体上说的是命门与肾间水火的辩证关系,就像无形之火,有形之火,无形之水,有形之水都是相互依存,相互温养。又说无形之火是相火,不与有形之水相对应。同时作者主张温补,认为治病用药不宜寒凉,虽然是个人专著,表现的也大多是温补,但是书中的大量案例也是值得我们去摄取知识,去学习的。

书中首先讲的是十二脏腑的作用和作者对十二脏腑的理解,认为十二脏腑平等,不能只以心脏为主。同时通过内经说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更加说明了心脏不是最主要的,要不然就是十一官危矣,引出了什么是一身最主要的问题,再说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不是左边是肾,右边是命门,而是两肾各一点五寸之间的位置是命门,在一身之中,是真正的君主,是一身的太极所在,是无形的,在其右边旁边就是三焦,禀明而行,周流五脏六腑之间而不熄,就是相火。相火就是先天无形之火,在身体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应的在其左边是真阴,也是无形的,是真水,真水相随相火,从寅至申,行走于阳二十五度,从酉到丑,行于阴二十五度,每天不断循环五脏六腑之间,如果停滞了就会生病,停止了就死了。而且很多人都以心为主,如果栖真养息。而为生生化化之根,只藏在两肾之间,尤其是肾,但实际上不是肾也不是心脏。脏腑分阴阳,阴阳可以是天地,是气血,是乾坤,而阴阳师阳统乎阴,天包乎地,血随乎气。阴阳对于人体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就像血虚发热的人,用补血汤以方,要是气药多血药少,使阳生阴长。天上地下,阴阳是有定位的。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朔后为阳,望后为阴,昼为阳夜为阴,我们治病也得分好阴阳。有的人生病时面红口渴,其实不一定是因为火热的原因,也可能因为是由于肾中阴寒逼阳气上浮的,要是用寒凉的药物来治疗,就不知道他还能活多久了,现实中我们也应该注意这种假热假寒的症状,仔细观察病的症状来进行准确的判断,不使病人因此更加难受。

脏腑的阴阳与五行也是相对应的,木火土金水对应肝心脾肺肾,但是每个五行也都有两种,胆是甲木,肝是乙木,相火属阳,是丙火,心火是丁火,膀胱是壬水,肾水是葵水,胃土是戊土,脾土是己土,大肠金是庚金,肺金是辛金,每个疾病对应的盛衰的时间也各有不同,虽然书上有每一种的盛衰时间,但是像是肝火是什么时间盛衰还是怎么也没有看懂,以后应该会学到吧。对于治疗,有隔二之治,就是从其母出发,如果金衰少,不光可以补金,也可以补土,做到土生金,让金不在衰少。也有隔三而治从其母外家来治疗,来依次相生来治疗虚弱的那一项。每一种五行也分多钟,但是水火比较重要,每一种的症状也有所不同,需要我们去掌握。

还有就是寒伤荣,风伤卫。卫属阳,风也属阳,阳从阳之类,所以风能伤卫,血属阴,寒也是阴,阴从阴之类,所以寒能伤荣。心甘发散为阳,风宜辛散,寒宜甘发,所以用桂枝和麻黄来治疗,桂枝辛而热,能发散卫中之风邪,麻黄甘而热,能发散血中之寒邪,而且用这两个药的时候也应该看气候的变化,冬月正伤寒的时候用这个方。

内经中说,木郁则达之,火郁则发之,土郁则夺之,金郁则泻之,水郁则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作者认为疾病的起因,大多是由于郁结不通,有五运之气太强而致郁,但是不是忧郁的那个郁,但是忧也确实会使人郁结不通。就像丹溪先生说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想想也是,我个人觉得思跟忧导致郁结的几率可能最大,思虑过多可能会导致气血瘀滞从而导致疾病的慢慢产生。人之病由之欲也是这个意思。对于治疗也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木郁多是少阳胆经半表半里之证,多呕吐吞酸,应该用升发之药。火郁就用发汗的方法,土郁就用咸寒峻下的药物来治疗,金郁就用解表就可以,水郁最难,需要调其气才能治愈,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如果水道不通,就应该升举肺气,使上窍通则下窍通。若果水太多溢出到四肢,就得用土来制之,补脾土。郁结的病症也是相互关联,治疗时应该找到准确的方法。同时,如果木郁,就会导致火郁于木,然后土郁,金郁,水郁,这时便需要逍遥散来疏肝,木郁一消,其他也就都有所好转。

在血病论中说六淫虽俱能病血,但是只有寒气导致的最多,是因为寒伤荣,而且太阳寒水,少阴肾水都容易感寒,感寒后先经过皮毛,肺就先受邪气,血也是水,感寒就会凝滞不行。诊病时也需要谨慎,有人咳嗽带痰,问病人恶寒,切脉一定是紧,其血中间一定有紫色或黑色的点,这都是寒浮现出的症状,不能不观察症状就认为是阴虚,就用滋阴降火的方法,病人的疾病就会日益严重。而且治血病前后调理应该按三经用药,心主血,脾裹血。肝藏血。治疗用归脾汤就非常实用。

先天要论中治疗命门火衰的就是八味丸了,能去除肾邪,治疗现在也大多数都是加减来用。真水缺少而隆冬不寒,真火熄而盛夏不热,八味丸中的药物可以水中补火,所以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而肾虚不能制火的人就应该用六味丸了,这个方子是补无形之水,润物于无形。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就是六味丸了。同时六味丸和八味丸的应用也是很广泛。八味丸可以治疗痰证,直入下焦,水泛为痰之圣药。治疗咳嗽时也可以补脾。

火也分为相火和人火。人火就像是燎原之火,可以用水去灭,但是相火是水中之火,是龙雷之火,不能用水灭,要不然会更加严重,只有用火去治疗才会自己逐渐消失。而且相火一般是在五六月时出现,因为夏天的时候,阴气在下,龙雷之火不能安其身而出于土。而冬天时,阳气在水土之下,龙雷就其火气而居于下,所以会归藏。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在治疗人体要多考虑。阳不气足,阴气有余,就该补阳气来制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而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就得滋补肾水,来制阳,壮水之主,以镇阳光。

在后天要论中,有补中益气汤,东垣看到有人因为疾病的痛苦而创立了这个方子,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定虚,内伤者多外感的人偶尔有,就算外邪趁虚而入。只要补其中益其气,邪气自己就会退散。我认为只要卫气能固守于外,中气不虚,随着时间邪气就会自己消散,身体也应该都会好好的吧。气对人体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假期读的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更多,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好向前走的更远。

 


张彤:

集体学习前

脉诊作为中医的临床四诊之一,在辨别病证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的性质也困扰着初学诊脉的我们。由于疫情,大二上学期的中医诊断学课程是居家完成的,故而没有老师线下指导过各种脉象的特征。再加上《濒湖脉诀》背诵情况一般,学起《脉经》更是“心不了,指不明”,也是这次集体学习的宝贵机会,让我有了深入脉学的动力。

本周我作为主要分享人,做了许多的准备,比如“咬文嚼字”地弄懂书中医理、看各家注解对比、整理分析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先学王叔和,他不仅是《脉经》的作者,也是《伤寒杂病论》的整理者,甚至对奇经八脉的起止巡行也做出了系统概括。还被赞到:“穷研方脉,精意切诊”,可见其医学素养之高。

带着崇敬的心情,我先从导读入手,《脉经》10卷,98篇,该书“叙阴阳表里,辨三部九侯,分人迎、气口、神门,条12经脉,二十四气,奇经八脉。以举五脏、六腑、三焦、四时之疴。”我主要分享和解答的是第一卷,其中主要论述了24种脉学的区别、诊脉时间、脉与五脏六腑的关系、持脉之法以及阴阳顺逆之道等。大家提出的问题集中在一些语句的理解上,我在更详细的查阅之后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问题。

集体学习后

在集体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和大家做了每一章节的一个小概括,但有的自己学时觉得容易,讲懂别人却是十分辛苦,好在最后也在学姐和同学们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任务。对于给别人解答的整体效果我也比较满意,需要继续学习!

目前个人仍存在一些疑问,比如三阴三阳与脉象的对应问题,脉之阴阳的出入之机(左阴右阳?尺阴寸阳?),阳病为何夹杂着阴症?这些都希望可以在后续的学习中有更深入的了解。个人比较喜欢这样的学习模式,也希望有更多的对指下脉象的体会。

 


黄子芳

在读《脉经》之前,我对寸关尺的了解不够准确,后来通过学习才知道,尺脉的距离不仅仅是我们手指所按的内一点。而且也更加清楚了女子和男子脉象在左右手上的区别,如“男左大为顺,女右大为顺”这些不同之处。而且对于每个部位该用多大的力去寻,也有了更加明确的认知。让我瞬间豁然开朗,之前就对于尺脉的把握度不够,总是出现摸不到,或者不能明显感受到尺脉的力度而困扰。在学习了脉经后才知晓,肾主骨,故要用十二菽之重去寻。

但是在学习过程中还是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例如对三阴三阳在脉里的运用,以及五运六气和脉象的结合等等。对此,希望老师能加以讲解。

李俊杰

在学习脉经前,我对于脉象的了解无疑是在中诊里简单学习的24种脉象,而这些也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借此次师承小组学习《脉经》中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脉象的博大精深,也认识到自己在中医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第一篇脉经的学习中,我学到了脉象有阴阳有三阳三阴、有虚实还有取之轻重。其中最困扰我的是在持脉轻重法中“菽”是多重?不同的轻重对应不同的脏腑,那跟左右手寸关尺所对应的脏腑有没有矛盾?但在张彤地耐心讲解下我明白了,“菽”就是一个豆子的力量,每个脏腑对应持脉部位的力气也是不同的。比如说肺主皮毛,所以取肺脉的时候力气要小点。

 

吴茹娜

读之前

对脉象了解不是很多,只是停留在教材上老师讲课的内容,并没有进行深入了解,还有对促结代脉不太理解,对一些相似脉象有点模糊,不太清楚他们的区别。对脉象有点遗忘,只记得一些常见的脉,像革脉,芤脉等的不太记得了

读之后

对一些脉象有了清楚的认知,了解到了诊脉的时间,诊脉的部位,还有寸关尺三部脉所主的

脏腑以及阴阳,诊脉的指力,轻重,诊脉的顺逆,脉的虚实之分等,对于脉象比以前了解一些,比如我之前一直以为诊脉的时候寸关尺的脉象是一样的,学习之后知道寸关尺可以出现不同的脉象,比如寸可以是数,关可以是别的脉象(之前不知道怎么想的这么简单,可能没好好听课吧)但是这本书有的地方不太理解,看不懂,比如脉的三阴三阳那块等,下次再学习的时候参照这注解学习,深入挖掘脉经的知识。

黄雪婷


李俊杰

脉经第二次学习中主要学习了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一、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和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篇。卷二中讲的是左、右手寸关尺所对应的病症,五脏六腑的虚实所展现出的脉象和症状。虽然内容繁琐不太容易读懂,但是在黄雪婷同学的讲解下理解了大概。其中我不理解的是“肺大肠俱虚,为什么会有耳鸣?”在我们的探讨中也没得出结论,但在学长的解答下我们明白了,是因为肺主一身之气包括宗气,肺虚了宗气不能上荣于五官所以会有耳鸣的症状。

 

吴茹娜

读之前

对于脉象一直都很迷,平时跟同学互相摸脉时感受不到脉象的差别,摸不出来是什么脉,有的时候能摸出来一些简单的脉象,但是对其所主的病症和治疗不太了解。

读之后

知道了两手寸关尺浮取时有力无力,沉取时有力无力的脉象及其所主的病症,他们所主的十二经络和对应的治法,还有五脏六腑脉象虚实时患病的表现,还知道了奇经八脉的巡行,异常时所表现的疾病等,这是我对脉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前对脉象的认识只有课上老师讲的那些常用的脉象所主的病症,但学习第二卷之后寸关尺三部脉所主的病症和治疗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黄子芳

《脉经》的学习进入了第二章中,我们越加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于书中的一些词语,以及前后两篇文章之间的连贯不能详尽的认知。对于《脉经》中所说的表里关系在脉象上的体现,以及阴阳的在脉象上的体现不够理解。但是我们在学习中,能进行一些思维,意见的碰撞,由于大家来自不同专业,对于一些问题的理解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这一点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或许《脉经》的学习对我们来讲太过困难,但是其中能引发我们不断去思考的过程,是对于现阶段的学习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黄雪婷

 


张彤:

学之前

总体了解了此章节是在讲述三关脉所主脏腑和各部虚实不同所致的症状,以及针刺、汤药治疗的一些理论和方法。

此间了解到王叔和先生本人实在渊博,对医学医理和诊疗都有独道见解。尤其是对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研究,他的奇经八脉诊法也令我十分好奇。

本次我学习的主要问题是实证、阳证为什么会出现阴病的表现,这个困扰我颇久,从“阴中伤,足胫寒”开始,到下次要学的肾实证导致“足逆胫热”、阳虚证出现小便赤等,我还是不能很好的理解。第二类问题是一些病症是如何产生的,比如胃寒,咽酸,那么酸从哪来?中西医的酸是否相同?有的病发作时,有人说此症有汗,有人无汗此症无汗,这又是什么机理?

在此过程中,我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对自己的疑问有了基础的理解,比如“小便赤”是由于停留膀胱时间长,“寒凝生酸”理论等,我都初步的深入了解了一下,期待下次上课有更深的体会。

学之后

1.汗出、汗不出只是一种病象,由于体质不同,每个人对邪气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故同病在不同人身上可能会出现不同表现。

2.希望更深入了解一些奇经八脉的诊脉之法

3.阳病呈阴象我还是不能完全理解和认同,需要继续探求!

最后还是要赞美王叔和先生,融会贯通,集众长并推新法,感觉学《脉经》很有意义。

 

于明泽

学习前了解到左右手寸关尺脉虚实的意义,学习后认识了各种脉形和奇经八脉治疗原则和目的。


黄子芳

《脉经》的学习进入了第三章,我们越加发现自己的对于经典的掌握和运用不足。对于书中的许多句子不求甚解,以及前后两篇文章之间的连贯不能详尽的认知。对于《脉经》中所说的表里关系在脉象上的体现,以及阴阳的在脉象上的体现不够理解。

但是在学习中,我们能进行一些讨论,从不同角度出发,尽可能多的去查询资料。让我对一些问题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

 

张彤

学之前

觉得一些句子前后有矛盾,体会不到脉至与所生病的关系。对一些特殊的疾病理解不深刻。

读之后:

了解到本章主要学习了五脏以及六腑各自的生理特性,以及其易感病的时间和季节。重点学习了五脏的平脉和病脉以及真脏脉。主要通过其生理特性,五行相生相克关系来推导其病的特性、脉的特性。对于脉来的次数和其相对应的疾病轻重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但对一些问题仍存有疑问,比如,心脉微大会有善泪出的表现,李俊杰同学认真为我从心痹引背,推导到膀胱经受邪,在沿膀胱经巡行而所致此症。但我感觉此理解比较繁杂,希望通过后续学习,继续加深了解。学识也不太了解心单这个病症。查阅资料之后才明白是由于寒邪侵犯心经,而所致的小肠疝气。并不是指心脏发生疝气。这一节利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还是比较容易读懂的,同学讲课也非常棒,期待下次学习。

 

李俊杰(讲课同学)

在脉经卷三的学习讲解中让我明白了五脏六腑相合及其与季节的关系,并用五行学说概括其生理功能及其内外建议。通过自然界的生理特性来解释脏腑的病理变化及其所宜的治法等。还有指出各个脏腑的正常、异常脉象,同时讲述脏腑的生理、病理、传变及诊断。因为是第一次讲解,经验有所欠缺有很多地方也没有解释清楚,在下次学习讲解中争取做到完美。

 

于明泽

学习前了解到十二脏腑各部脉象的属性区别,学习后了解到各脉象为什么在感受邪气后发生相应的变化

 

吴茹娜

读之前

大概浏览了这一章,主要讲五脏及其相表里的六腑,感觉有些地方不好理解

读之后

知道了脏腑盛衰消长与四季的更替之间的关系,对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认识更深,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发病及其治法等,对五子之间的关系还有发病时相助还是相克认识更深刻了。

 

黄雪婷


黄子芳

《脉经》的学习进入了第四章,在此我们发现在书中的一些文章,可能是由于当时的误传或误抄,从而导致一些内容有所争议。文章对于经脉的循行,以及脏腑的表里关系在寸关尺上的不同体现做了详尽的描述。对于一些疾病在不同时期发作,以及脉象与预后好坏的结果也有详尽的描述。

但我们对于这些理论的掌握并不好,因为实践经验太少了。做不到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并且《脉经》中有许多理论是以《内经》《难经》为基础,在此方面又提高了很多。所以这让我们再一次意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吴茹娜

读之前

浏览了这一章发现这一章内容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很多东西都不知道它是怎么来了

读以后:

这一章主要讲了三部九候诊脉的依据,特说脉症和危重脉,尺肤诊病的方法,各种杂脉,危重脉,五脏六腑气机衰竭的病症和死亡时间,因为这次是我讲的,所以对这一章的印象更深一下,我发现我平时思考的太少了导致有些问题提出来时我不知道怎么解答和它的发病机制,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多思考,拓展中医思维。

 

李俊杰

在脉经卷四的学习中,本篇论述各种杂病的脉象,尤其是数种脉象并见的相兼脉,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因素脉相兼出现,复合构成的脉象。引起疾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疾病的表现和变化是错综复杂的,临床常见的脉象常是反映疾病多个方面的相兼脉。而相兼脉象的主病,往往等于各个脉所主病的总和,如浮为表,数为热,浮数主表热,以此类推。

 

于明泽

学习前了解到什么是三部九侯及其变化的意义,学习后了解到三部九侯脉象和各种疾病的病势,预后转归的联系与规律。

 

张彤

学之前

前期先了解了三部九候的具体意义,以及他在脉诊上的表现形式。通过通篇学习,对一些特殊的经验不能有很好的把握。还有一些具体数字的意义不清楚。

学之后:

能够根据其病因和个人体质更好的理解书中的内容。于明泽同学也帮我弄懂了一个逻辑关系的问题。在吴茹娜的讲解中,我更加认识到了脉象的重要性,以及脉象和疾病的顺逆关系。学姐也为我解答了时间的意义,他不是具体的时间,而是可以概括成为一种病程的长短,这样一来,就可以更好的理解书中的内容了。总体还是收获丰富,打开了一些学习中医的新的思想技巧。

 

黄雪婷

本周学习了脉经卷四的部分,对三部九候的概念,切脉部位的划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知道了人有三百六十种脉象,就像自然界有三百六十天一样,变化多端,诊脉时应根据患者具体身体情况,并且结合其他外部条件。如果人的形体和脉气相符合,那么说明病情比较轻,还有生机,预后良好,如果人的形体与脉气不想符合,那么病情就是很严重,预后不良,甚至可能死亡。我还了解到四季出现相反脉的病症和预后。讨论了各种病症的脉象和生死预后。


张彤

学之前

本章主要是各位大医在诊断时对脉学的应用与侧重。仲景论脉,主要论述了其与营卫气血的关系。扁鹊脉法主要论述了三阴三阳的平脉以及王脉等,以脉来推测病因病机。扁鹊脉法三主要论述了平脉以及病脉。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将望诊与闻诊相结合,强调以五色合脉诊判断病势。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中论述了各类异常和死亡脉象的病症。这是在学之前的一个大体把握。但是对于一些原理性问题,以及专有疾病名词不太理解。比如“论寒热瘰疬,目中有赤脉,从上下至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两岁死……”越多预后越好,和平时所学不同,所以不太理解等。

学习后:

明白了专有名词的病症,比如“酒僻”是指饮酒后,渴而饮水无度,结于胸胁下成澼。

在黄子芳同学的讲述下,为我打开了理解瘰疬的新思路,如果是瘰疬数量比较多的话,说明痰瘀互结比较分散,程度较轻,所以会比瘀血凝结在一起的病情轻。收获颇丰。

 

吴茹娜

读之前

大概浏览了一下是将张仲景扁鹊,华佗等医家的心得

读之后:

细读之后,发现每一位医家对诊脉的侧重点不同,仲景侧重于三部脉与营卫气血的关系和诊脉的注意事项,扁鹊注重三阴三阳脉与时辰,脉动和病理脉象和危重脉,华佗注重危重病症和其不良预后,感觉前后联系的内容较多,需多记多思考多实践辨别

 

于明泽

学习前了解到什么是各大医家脉法及其的意义,学习后了解到各种体征察言观色和各种疾病的病势,预后转归的联系与规律

 

黄子芳

《脉经》的学习进入了第五卷,第五卷所讲的是四时与经脉的关系。其中以四时对应五脏筋脉的关系比我们在中诊中学习的更加完善,更加详尽。又以其人形体与脉证的关系做了详细的阐述。关于“三日半死”这些说法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找到了相关答案。每个脏腑对应的季节不同,故而发病的时间以及传的的脏腑是有动态变化的。因此每个脏腑在不同的节点,疾病上会有独特的病理表现。在“两刻”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和《黄帝内经》中所讲的”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由此可看出,《黄帝内经》对于各个中医经典的影响。但是我认为实践大于我们应当找机会将这些理论更好的运用在临床中,这样才能不断丰富我们自己的理论,更加透彻的理解《脉经》。

 

黄雪婷

通过学习卷五,我了解到三阴三阳脉与时辰的对应关系,平脉脉形,以及部分病症的脉象,治疗和预后,辨别平脉与病脉的方法。卷五指出,脉象有胃气与否,病症、形体与脉象相符与否,以及五行生克的关系,都可以测知生死。抱阳入腹,指的是,风邪已经离开肌表。死脉的脉气通常脉率不齐,脉形散乱,表现多样,有时像群鸟聚集,起落无序。如何通过切脉来判断疾病的发展,人得病,有死亡的,有自愈的,有常年累月,缠绵不愈的,如果病人闭着眼睛不想见人的,就应该切得弦长的肝脉,但浮短而涩的肺脉,这个人就会死亡

 

李俊杰

在卷五的学习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论述危重病出现的特殊脉象,即釜沸脉、鱼翔脉、弹石脉、解索脉、屋漏脉、虾游脉、雀啄脉种,又称七怪脉。而这些脉多见于生命垂危的病人,是脏气将绝、胃气衰竭、无胃、神、根等危重证候所出现的异常脉象,多见于严重心脏的器质性病变。临床中如遇到这些脉象,必须及时抢救,不能认为七怪脉就是死证候,否则失去了抢救的机会。虽然临床离我们还远,但是不能忽视并懈怠,我们的路还很长,要好好学习学好《脉经》,为将来临床打下基础。


 

 


最近利用假期时期拜读了明代医家赵献可的《医贯》,对赵献可最初的了解也是在学习“命门学说”时对其有所了解,而《医贯》是赵氏一生对“命门”理论探索和实践的经验结晶。

首先谈一下历代医家对“命门”的认识:

命门一词,最早见于《内经》,是指眼睛。《灵枢·根结》说:“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

命门,作为内脏之一,则首见于《难经》。以后各代都有发挥,明清两代的研究尤为深入,出现了各种不同见解。归纳起来,其分歧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 命门的形态

  2. 认为命门有形的医家

    《难经》认为命门有形,肾即命门。如《难经·三十九难》说:“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

    张介宾认为命门为子宫,为精室,亦属有形。《类经附翼·求正录》说:“子宫之下有一门,其在女子,可以手探而得,俗人名为产门;其在男者,于精泻之时,自有关阑知觉。请问此为何物?客约:得非此即命门耶?曰:然也。”

  3. 认为命门无形的医家

    孙一奎认为命门无形,他在《医旨绪余·命门图说》说:“命门……若谓属水、属火、属脏、属腑,乃是有形之物,则外当有经络动脉而形于诊,《灵》《素》亦必著之于经也。”

    赵献可也认为命门无形。他在《医贯·内经十二官论》中说:“命门……无形可见。”

  4. 命门的部位

  5. 右肾为命门说

    《难经》首先提出右肾为命门说。《难经》之后,王叔和、李梴等均认为右肾为命门。其中,李梴《医学入门·命门赋》对命门部位和生理作用的论述尤祥,说:“命门下寄肾石……配左肾以藏真精,男女阴阳攸分,相君火以细元气,疾病生死是赖。

  6. 两肾总号为命门说

    滑寿首倡此说,认为“命门,其气与肾通,是肾之两者,其实一耳。”

    虞抟在《医学正传·医学或问》中则明确提出:“两肾总号为命门”,否定了左肾右命门的说法。

  7. 两肾之间为命门说

    赵献可首倡此说。他在《医贯·内经十二官论》中说:“命门即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当一身之中,《内经》约“七节之旁,中有小点”是也,名曰命门,是真君真主,乃一身之太极,无形可见,而两肾之中,是其安宅也。”赵氏之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清代医家陈士铎、陈修园、林佩琴等皆认为命门部位在两肾之间。

  8. 命门的生理作用

    关于命门的生理作用,有主火,共主水火、非水非火为肾间动气之不同。

  9. 主火说

    赵献可认为命门即是真火,主持一身阳气。他在《医贯·内经十二官论》中说:“余有一譬焉,譬之元宵之鳌山走马灯,拜者舞者飞者走者,无一不具,其中间唯是一火耳……夫既曰立命之门,火乃人身之至宝。”陈士铎的《石室秘录》也认为:“命门者,先天之火也。”

  10. 共主水火说

    张介宾强调命门之中具有阴阳水火二气,从而发挥对全身的滋养、激发作用。他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提出:“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11. 非水非火说

    孙一奎认为命门非水非火,只是一种元气发动之机,为生生不息造化之机枢,即 《难经》所谓的“肾间动气”。他在《医旨绪余·命门图说》说:“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

    综合以上各种认识,虽对命门的形态、部位有不同见解,但关于命门与肾息息相通的认识又是基本一致的。历代医家大多认为命门与肾同为五脏之本,内寓真阴真阳。明代命门学说的兴起,进一步促进了“重肾”理论的发展,正如《医旨绪余·命门图说》所说:“追越人两呼命门为精神之舍,元气之系,男子藏精,女子系胞者,岂漫语哉!是极归重于肾而言,谓肾间元气,人之生命,故不可不重也。”因此,目前多数医家认为{肾阳即命门之火,肾阴即命门之水。肾阴、肾阳,即是真阴、真阳,或元阴、元阳。古代医家之所以称之“命门”,亦即“生命之门”,无非是强调肾气及肾阴、肾阳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尚晓玲师承小组教育工作总结

尚晓玲导师团队自2018年1月以来被确定为师承教育试点小组以来,在学校及学院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继承发扬组织管理,落实带教任务,对推进我校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提升中医药教育能力与水平方面做出了努力。现将半年的师承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严格管理

师徒传授方式是中医药学重要的继承方式,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学院领导深知师承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实际,要求师承团队制定工作方案,所以我们团队根据师承小组学生的专业背景,围绕师承教育,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1.师承小组于2018年1月12日建立师承微信群;

2.设计师承规划;

3.研究师承目的

4.筛选研读书目。

二、带教情况

根据学校师承教育的相关文件,我团队有6名带教老师,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教授2名,副教授1名,讲师3名,团队人员知识结构合理,10名师承同学。我们师承团队能够按照学校师承工作的要求,在本学期积极做好师承同学的学习活动,具体如下:

(一)做临床-跟诊学习

将师承同学分成两个小组,每周日跟尚晓玲导师随诊,尚老师常常告诫同学们要“读经典,跟名师,早临床”,将自己多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既开阔了眼界,又增长了知识,更增加了对中医药的热爱,同时要求同学及时整理和总结跟师学习心得体会。

(二)读经典-《医贯》研读

2018年冬季假期要求同学们精读《医贯》,并上交读书心得10份,同时本学期根据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先后举行了三次读书心得报告会,通过读书交流一方面锻炼了同学们的表达能力,同时拓宽了同学们的知识面。另一方面通过解答同学们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也督促了师承团队的老师们一起读书,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最后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都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附体会如下:

1.王为收获:在降火的过程中,要认清是壮火还是少火。一定要将病理之火和生理之火进行准确的区分。在用药的过程中,更要掌握好尺度。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身体普遍较为虚弱,在治疗时,要注意保护患者的肾气和阳气。在学习中药的过程中要更多的博览群书,做好知识储备,便于日后的贯通理解。
   2.王中天收获:阴阳、五行、精气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在哲学的高度指导下开展实践。中医学在实践中离不开它的哲学基础,有些症状看似简单,其实用阴阳五行分析很深奥。在辩证论治过程中,要有逻辑的辨证体系,扎实的基本功是辩证的基础。
   3.张美琪收获:在利用引火归元这个治疗方法时,要注意它不仅仅可以用于阴虚火热,还可以用于阳虚阴盛,阴格阳于外。且用药上也不仅仅拘泥于肉桂、附子。因此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需要扎实基础,用基础来应对实践问题,再反过来验证基础,积累经验,才可以使自己的中医高度螺旋式的上升。
   4.薛青收获:每一味中药都有其不同的功能,各司其职!每一处方对应其相应的症状,各显神通!有时我们的生活也如此,每个人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都在演绎不同的故事!细细回味,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都与其生活息息相关,处方离开了其每一味药,不叫处方!!!开方如带兵打仗,不论是将军还是小小的士兵,其离开了谁都不行,离开了将军群龙无首,离开了士兵力量单薄!!!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更要善于思考,善于去联系身边的事物去解决疑惑!!!
   5.马小淳收获:《医贯》是我读的第一本医书,我发现其中很多精髓是需要一遍一遍体会才能为自己所用的,但其中也有一些时代的局限性和作者个人强烈的主观思想在里面,不能一味生搬硬套到如今的时代,但中医永远是整体的是宏观的,中医既可以宏观到天人相应又可以细化到人体三部九侯,你永远要从整体入手,把握整个病程的各个阶段,真正做到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可能一个细节就是你判断的依据。就想判断临床上的真假症候,一个脉象就可以使人了然,由此可见现在所完善的理论知识都是以后临床上导引你进步的阶梯!
   6.许开博收获:每本书都需要反复的去想才会读懂。每份中药都需要灵活的运用,之前学的中药还是太过死板,无法立刻想到他的其他用处。同时通过问的问题,明白了人身体病理之火的区别,明白了该如何降火,阴阳对人体的影响。还有开药方时也应该考虑到病人是否会觉得难喝,考虑到是否会对其他脏腑有影响。每一份药都需要去考虑。这也说明了中药诊断这些基础的重要性。只有基础扎实,才能反应的很快,才能让自己能不断地进步。
   7.龙菊霞收获:用药的前提是辩证,做到恰到好处的对症下药。 而要做到对病症的准确辨证绝非容易之事,是需要我们积累好扎实的基础,在临床实践中反复检验,于理论和实践中用心体悟。
   8.彭杰浩收获:中医学是一门讲究整体的学说,在分析疾病状态时却又极为详细,脉象可以分为三部九侯,病症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治病讲究天人相应,而这些都需要扎实的基础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基础。在用药方面,要对药物功效有足够的了解,有足够细致的划分,这样才能用得足够准确,在顾及药物疗效的同时,还要顾及病人的感受。
   9.王嘉琛收获:在对待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时,给药的不同会导致它们之间的转变,因此,辩证是我们上临床的第一道关卡,也正是需要多思考多实践,才有可能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读的书越多,我们对待临床上的病症就多一分把握,反过来,临床上所见到的症来补充我们所看的书。中医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哲学,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学习与实践密不可分。

10.鲁宇的收获:中医看病的神秘在于辨证论治,这也是很多人大器晚成的原因。我觉得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练好童子功,只有勤奋以及基础知识扎实的前提下才能用有自己的感悟,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当然,课本的知识是不够的,应当涉

三、今后的打算:

1.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完善教学计划,规范跟师笔记等材料的书写和整理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2.落实师承教育既定的措施,提高中医药师承教育指导老师和继承人的积极性,同时加强阶段考核和年度考核,提高管理质量。


尚晓玲师承导师组工作总结

一、近五年师承教育带教基本情况

(一)团队负责人情况

尚晓玲,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后备带头人,首届校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近五年承担本科及研究生课程约500学时,授课类别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体质学》、《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中医基础理论实训》,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多次获得中共yl23455永利官网“优秀教师”称号,2020年指导“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获得校级优秀奖,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内科学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临床经验丰富。在近五年的带教工作中,能很好的发挥“师带徒”作用,统筹安排团队成员与师承同学的学习与实践工作,解答师承同学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师承同学参加进行经典学习、临床实践、创新创业活动和论文写作。

(二)团队情况

团队共有有6名带教老师,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教授2名,副教授1名,讲师3名。刘晓艳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相关研究;刘迎辉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藏象学说、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刘禹辛老师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内分泌代谢病研究,宋佰玉老师长期从事中医藏象学说、肝脾胃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团队人员知识结构合理,具有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以及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从多方面带领学生深入学习中医理论。团队秉承传统中医辨证思维,化繁剔杂,从多角度、多层次学习经典基础理论,并结合临床实践,培养理论与实践技能同步发展的应用型现代中医药人才。基于中医经典,结合临床实践,以中医基础理论、内经、中医各家学说为主要课程,运用发散模式传承中医系统理论。师承团队能够按照学校师承工作的要求,积极做好师承同学的学习活动。

(三)带教情况

团队共带教学生17人,专业涵盖中医、中医儿科和针灸推拿等专业。

1、读经典——《脉经》、《医贯》研读

中医学经典古籍浩如烟海,是前代医家留给后世学者的宝贵医学财富,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和研究,其理论学说及临床诊治思维方法对于如今仍然有重大的临床价值。针对本科教学内容固定局限、学生对于经典的研读较少,同时对脉诊及疾病的认识都有所欠缺的情况,选取《脉经》《医贯》两部经典医籍进行精读并学习其医理。《脉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通过脉搏的次数、形态、节律、脉的气势和通常程度等方面来辨认,从而作出诊断,并统一了脉象标准,改进了脉法,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医贯》是医论性著作,是明代温补学派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对命门的阐释、对肾之水火的探究,丰富了明代温补学派的理论,也丰富了中医养生保健的理论内容。通过结合临床实际活用古方,辨析疑难病症的诊治,对发掘古方深义,提高临床疗效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课前预习,课上集体学习讨论,互相摸取彼此脉象进一步加深理解,列举养生实例和地方饮食习惯加强对中医养生的认识,课后撰写心得体会,通过读书交流一方面锻炼了同学们的表达能力,同时拓宽了同学们的知识面。另一方面通过解答同学们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也督促了师承团队的老师们一起读书,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2、做临床——跟诊学习

将师承同学进行分组,按照小组安排每周日跟尚晓玲导师随诊,尚老师常常告诫同学们要“读经典,跟名师,早临床”,将自己多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在跟诊过程中尚老师结合《脉经》进行讲解,分析患者的病因病机,考察学生对方剂的掌握情况,通过让学生切身感受临床实例,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既开阔了眼界,又增长了知识,更增加了对中医药的热爱,同时要求同学及时整理和总结跟师学习心得体会,加深中医理论知识的理解,中医基础理论根源于临床,服务于临床,在临床实践中总结经验,更好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3、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本团队积极响应国家与学校的号召,组织师承同学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织申报的项目《辨体药茶与个性药膳的开发与推广》成功入住yl23455永利官网杏林创客孵化基地,该项目在产品研发的研究中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应用citespace软件,分析历代养生药茶、药膳药物频次,根据已分析的数据调配九种体质调配养生药茶,如莹润滋阴茶—阴虚质,潋滟雪晶茶—血瘀质,静谧舒敏茶—特禀质等,调理亚健康人群体质,分析掌握的数据为 “互联网+健康产业”提供数据支撑,填补中医体质辨识在吉林省大健康产业的空白。《卫宁——打造私人定制的治未病方案》项目获得省级立项,该项目以推广中医药文化的养生疗法和理念,改变大众亚健康的生活状态,平衡地区间因基础医疗设备带来的问题为目的,打造一款可以私人定制治未病养生方案的小程序,不仅实现了时间、空间上的便利,且集指导中药、针灸、艾灸、拔罐、推拿等中医疗法使用为一体,以专业技术为核心,为全民健康状况助力,并以此为基础指导学生于《特别健康》杂志发表题目为《从“治未病”浅述中风病的防治》学术论文一篇,使学生在更深入理解理论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将学到的知识落实于生活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守中医之正,创医学之新。

二、师承教育经验心得

通过近五年的师承教育工作,团队认为应着重培养学生中医理论自信,坚信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从思想上树立科学的认知观,坚信中医学术的发展离不开中医理论与临床。团队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师承学生在经典学习方面有所欠缺,也缺少临床实践经历,从而对理论的理解多浮于表面,但同学们对于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非常乐意听临床遇到的病人的相关情况以及用药经验,所以团队通过带领学生研读经典、灵活思辨,以夯实中医基本功,以求做到勤学不辍、学持以恒、精研细读、博学多闻,再结合临床实践,强化中医思维的应用,从而能够心有所悟。此外,团队还发现学生们对中医理论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稍加引导便能很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应极力把握课程设置的“挑战度”,开展导向性学习,以问题为导向培养思考能力,适当提高理论学习难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展线上线下互动学习模式,将中医引入生活,提高学习兴趣,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协调培养新型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三、未来目标

1.进一步明确师承目标和要求,完善带教计划,规范跟师笔记等材料的书写和整理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2.落实师承教育既定的措施,提高中医药师承教育指导老师和继承人的积极性,同时加强阶段考核和年度考核,提高管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