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风师承导师组
团队的学术特色:
本团队依托于吉林省重点学科——方剂学、省中管局中医精选小复方及方药配伍重点研究室及省中管局方剂二级实验室。围绕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将治法与方剂、理论与临床、疗效与机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将相关成果反哺教学。
专业特点:
本团队结合课程特点,将传统的单一理论课程体系转变为以理论方剂学为主体,以实践方剂学、实验方剂学为辅助的创新的课程结构体系。
技术专长:
本团队首席导师张文风教授具有丰富的临床、教学及科研经验,导师组成员均来自方剂学科,在方剂的配伍规律、临床应用及治法等方面均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及临床治疗经验。
张文风,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学习经历:
1988/08-1993/07 长春中医学院 中医系(学士)
1993/07-1999/08 吉林市中医院 医师、主治医师
1994/09--1997/07 吉林医学院 临床医学系(学士)
1999/08-2002/06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医内科学肾病 硕士
2002/08-2005/06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医内科学心病 博士
2006/07-2009/08 辽宁中医药大学 博士后(内分泌方向)
2002/08-至今 yl23455永利官网 副教授、教授
学术及诊疗特色:
作为省重点学科方剂学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适宜技术分会副会长、方剂分会常委,吉林省膏方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吉林省中医药学会经典与临床委员会副会长。能合理利用现代最新的科研成果,将科研、临床、教学与研发有机结合。研究领域主要包括:1.中药复方的配伍与机理研究;2.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3.中药小复方的临床疗效研究。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厅局级科研课题30 余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6项,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荣获“吉林省第三批拔尖创新人才”、“长春市突出贡献专家”“吉林省名师”“吉林省名中医”等多项奖励。
从医26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冠心病、肾炎、高血压、脾胃病、糖尿病、高血脂、颈椎病、脑血管病、胆囊炎、失眠等均有显著疗效,尤其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形成了独特的方药配伍体系。
苏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学习经历:
1995.09--2000.07 长春中医学院 中西医结合方向 学士
2005.09--2008.07 yl23455永利官网 中医内科学肺病 硕士2011.09--2015.07 yl23455永利官网 中医内科学肺病 博士
学术及诊疗特色:
作为世界中联中医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吉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经典与临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省中管局重点学科方剂学科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及古方数字化整理方向学术带头人,致力于名医名家的学术整理与传承。主持、参与国家科技部、省教育厅及中管局等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科研奖励及成果8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编写著作及教材10余部。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与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围绕本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开展教改研究,解决教学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诊疗上,主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擅长运用中药治疗老年病、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从整体入手,配合中医药膳增强机体免疫力。
马金玲,讲师。
学习经历:
2005.08--2010.06 yl23455永利官网 中医学 学士
2010.09--2013.06 yl23455永利官网 方剂学 硕士
学术及诊疗特色:
作为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经方分会理事、方剂学学科秘书,研究方向为古方挖掘,复方配伍规律及药效作用机理和物质基础研究。主讲本科生、专科生的《方剂学》、《实用方剂与中成药》、《中医学》《中医药膳学》4门课程。参与吉林省科技厅项目3项,吉林省中管局和长春市科技厅科研项目各1项。参编著作7部,发表学术论文5篇。
于海,副教授
于海,黑龙江人,医学博士,2010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方剂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师从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李冀教授,并随国医大师段富津教授出诊多年。同年进入yl23455永利官网方剂教研室任教,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药临床及教学工作十余年,公开发布学术论文10篇,参编《方剂学》统编教材7部。对中医经典《内》、《难》,《伤寒》、《金匮》、《温病》及历代名家著述多有涉猎。
yl23455永利官网师承导师组计划表
团队名称 |
张文风师承导师组 |
首席导师 |
张文风 |
师承导师组名单 |
张文风、苏鑫、马金玲、于海 |
按照学校要求 可新纳学生数 |
6—10人 |
学术特色 |
学术特色:本团队依托于吉林省重点学科——方剂学、省中管局方剂二级实验室及名老中医项目研究室。围绕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将治法与方剂、理论与临床、疗效与机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将相关成果反哺教学。 专业特点:本团队结合课程特点,将传统的单一理论课程体系转变为以理论方剂学为主体,以实践方剂学、实验方剂学为辅助的创新的课程结构体系。 技术专长:本团队首席导师张文风教授作为省名医、省名师具有丰富的临床、教学及科研经验,导师组成员均来自方剂学科,在方剂的配伍规律、临床应用及治法等方面均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及临床治疗经验。 |
计划活动 |
在首席导师张文风教授的带领下,我们为学生安排了以下活动: 1.名师学术讲座—以师带徒,口传心授 2.创新创业项目—开拓视野,勤学广思 3.每日学习打卡—跬步日积,夯实基础 4.学生小组讨论—切磋琢磨,互通有无 5.学生自主讲课—砥志研思,各抒己长 6.跟师临床出诊—学新温故,学以致用 师承学生在师承学习期间完成各项活动,在增长知识、能力的同时学习成绩也有明显的提高。跟师学习与老师密切接触,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向老师反馈,并很好地传承老师的医德医风,使“大医精诚”的思想得到继承和发扬。 |
yl23455永利官网师承导师组计划表
团队名称 |
张文风师承导师组 |
首席导师 |
张文风 |
师承导师组名单 |
张文风、苏鑫、马金玲、于海 |
按照学校要求 可新纳学生数 |
6—10人 |
学术特色 |
学术特色:本团队依托于吉林省重点学科——方剂学、省中管局方剂二级实验室及名老中医项目研究室。围绕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将治法与方剂、理论与临床、疗效与机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将相关成果反哺教学。 专业特点:本团队结合课程特点,将传统的单一理论课程体系转变为以理论方剂学为主体,以实践方剂学、实验方剂学为辅助的创新的课程结构体系。 技术专长:本团队首席导师张文风教授作为省名医、省名师具有丰富的临床、教学及科研经验,导师组成员均来自方剂学科,在方剂的配伍规律、临床应用及治法等方面均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及临床治疗经验。 |
计划活动 |
在首席导师张文风教授的带领下,我们为学生安排了以下活动: 1.名师学术讲座—以师带徒,口传心授 2.创新创业项目—开拓视野,勤学广思 3.每日学习打卡—跬步日积,夯实基础 4.学生小组讨论—切磋琢磨,互通有无 5.学生自主讲课—砥志研思,各抒己长 6.跟师临床出诊—学新温故,学以致用 师承学生在师承学习期间完成各项活动,在增长知识、能力的同时学习成绩也有明显的提高。跟师学习与老师密切接触,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向老师反馈,并很好地传承老师的医德医风,使“大医精诚”的思想得到继承和发扬。 |
张文风师承导师组学习总结
贺永刚
师承,是中医学能保存至今而且历久弥新的重要保证。师傅用自己的医术治病救人的同时,用自己的言行现场教导弟子,历时多年,弟子也便继承了师傅的医术与医德,将其思想传承下来,传播出去,将中医文化传承下来。用这样的方式,才将中国中医一代又一代传承了下来。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国为人类健康做出的一大贡献。
学校面对我们学生展开的师承教育模式,是切合我们中医发展规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张文风老师的带领指导下,我们在第一个学期完成了方剂部分方歌的熟练背诵,为我们学习方剂学打下了非常牢固坚实的基础。老师采用寒假每天打卡的教学模式,鼓励我们在朋友圈寒假中每天打卡当日学习背诵的内容,这种方式使我们在学习方剂上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老师给我们师承小组一共发了将近20本经典让我们每周看一本,看完就自己组内在本周中定一个时间,统一交流本周看的经典书籍。在交流中我们既加深了对于自己所看图书的理解,又学到了其他人对于他们自己的书的看法及大概内容思路,为我们看这本书提高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方法。
第二学期中,老师在知道我们开始学习中医专业课之后,布置了让我们背诵药性赋、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等背诵内容,继续加深夯实我们的基础,为成为一名好学生好医生好大夫做好前期的一切准备。
有幸加入这个团队,结识了三位优秀的导师并跟随学习,我在今后的学习中肯定会更加努力,在师承组内完善自我,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夫而奋斗!
师承学习心得体会
邹芷芸
经过两个学期的师承学习,我学到了很多。从最开始对中医学懵懵懂懂,到现在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有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些改变都离不开这个学习小组每一位同学的帮助和老师的引导。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学习了方剂学,背诵方歌就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学习小组的很大的一个好处就是能够起到相互督促共同进步的作用,加上老师的引导作用,背诵起来就很轻松了。然后还背诵了药性赋,并且看了很多中医相关的书籍。我个人本身属于自制力比较差的,所以加入师承组对我来讲真的有很大的帮助,能够学到很多自己学不到的东西,也给了自己一种约束。
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学了很多科目和书本上的知识,但并不能很好的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比如知道主症要判断证型并且给出方药,就有点困难了。在之前的交流中老师说过,学习知识要灵活,如果只是正着会背,反着却反应不过来,那就很容易造成这种情况。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用老师讲到的方法试着学习,希望能取得效果。
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从基础做起,把需要背诵的东西掌握好才有可能灵活的运用,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跟同学和老师积极配合,取得更好的成绩。
方剂师承组跟师学习心得
徐洁
加入方剂师承导师组已经有一年啦,有很多收获。在这里认识了和蔼可亲的老师,还认识了许多学习上的好伙伴。
在这一年里,我们跟随老师上课,有的时候还会到附属医院随老师跟诊,那是我初步接触临床。背诵医学三字经,药性赋坚持每天打卡,老师们会每天检查,时刻督促我们,让我在很多时候克服了懒惰,坚持每天学习。总之,还是有很多收获的,希望以后能在师承组好好学习,有更大的进步!!
张文风师承导师组感受
孙婕
一年转眼间就要结束了,今年的师承课程也进入了尾声,在这一年中有师承的三位老师为我们上课,也有研究生学姐为我们上课,也有我们自己讨论,也有我们跟着老师出诊,我也从中收获到了许多东西,不止有关于方剂等专业课的知识还有关于一些学习的方法和生活的态度。
师承组的三位老师和研究生学姐们都很亲切,让我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问她们,也非常欢迎我们问各种问题,不论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老师和学姐们再忙碌也会每周抽出时间给我们讲课,或讲一些专题,或分析一些医案,或讲一些药膳、职业医师考试等这些我们感兴趣的内容,或单纯的聊聊天,我们问问这段时间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这一年中我学到最多的就是学好方剂的方法,学好方剂最重要的就是熟知每种药的特点,和什么药在一起有什么作用,用多少克有什么作用,什么样的病用多少克等。用药如用兵,我们只有学会用药才能组合出好的方剂,有效的治疗每一种疾病。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节课是张文风老师给我们讲的一节课,在这节课上张老师不但给我们讲了如何学好方剂,如何学好中医,让我们熟背中药的性味、归经,熟练运用脏腑辨证,熟读经典,了解方剂和药物配舞的核心,还给我们讲述了她参加中医药经典理论培训后的感受,希望我们以后多去看看世界,开阔自己的眼界。
一年的师承过去,我真的收获了许多,这一年学到的学习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各门课程上,平时我也会继续复习和自己学习一些其他相关的内容,在下学期的师承课上继续努力。
张文风师承导师组之学期总结
韩沛琳
转眼间,一学期过去了,我们与老师相识也有小半年了。从一开始的生涩到后来的亦师亦友,这过程想来也挺开心。忆去年寒假临走之际,突然收到马老师发来的消息,心中甚是忐忑。开心的是这么快便有了消息,自己真的被录取了。担忧的是老师突然找我们是要考核嘛,心里带着几分不安,便同小伙伴一起约好前去。初见马老师特别亲切,像个大姐姐一样,先是了解我们的个人学习情况,畅谈了片刻,马老师便布置了假期作业,回家的旅程就此开始了。
假期期间,在医院实习空闲时便去诵读,还和团队里的两名成员一起交流了进程,但自制力实在有待提高,进度缓慢。新学期开始了,连续几周一直没收到老师的通知,心里有些失望。室友们都说这是个面子工程,不要太在意。接下来的一周里,老师组织我们第一次见面会,心里甚是开心,我知道我没有选错,我们的导师们不只是说说而已,更是行动派!马老师根据我们的需求做了细致的规划,接下来的日子可能要忙忙碌碌,不过也并不害怕,这样的生活才过的充实。
每周三的下午,是老师们为我们授课的时间。他们都身兼数职,依然抽时间为我们讲课。张老师时常联系内经的知识去讲述方剂以及方剂之间联系,把方剂、疾病与内经原文相照应,活学活用,引发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如“阳道实阴道虚”、“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等。苏老师则是教授我们学中医的思维模式及方法,让我们多读书、多留心、养成时时爱思考的好习惯。老师告诉我们他年轻时就曾对古人所用的南北方位为何和现今不同产生过疑问,随着知识的充盈,偶然间豁然开朗。学习中医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学习、循序渐进的过程。马老师就方剂的常用治法做了总结,风趣的将方剂比作古人用兵,联系孙子兵法,讲述了方剂“兵法”论,以草木偏性攻脏腑之偏胜。三位老师的讲解,让我们了解了许多平常接触不到的东西,对方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每周四的下午,是研究生学姐学长们一展身手的好时候。他们为我们准备的都是一些有趣的东西,如药食同源龙眼肉、茯苓等的功用和现代研究,张老师临床时常用药的选择和一些药物的服用方法,风趣的学长则是将自己临床实践时的经验和我们分享,还拿出临床病例和我们一起探究。在学姐学长的带领下,我们一同进步。每周五则是我们这一群初出茅庐的小中医交换书籍,交流感悟的时刻了。一开始因为功力不够,大家也都略显胆怯,渐渐地,生疏的几个人越来越熟悉,会在QQ群里开玩笑、交流问题、相互通知消息,气氛甚是融洽。每周六的轮流跟诊也是收获颇多,看到老师那么多的病人,心里甚是佩服。看老师把脉更是神奇,自己也跃跃欲试,但能力不够胆怯的不敢上手。几次的跟诊下来,见识了灯笼热、甲低等一些病症的临床现象。每天晚上的打卡,我们互相监督、一起进步,学习变得不那么孤单枯燥了,我们背诵了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等经典,收获颇多。末考来临之际其他同学为方歌背诵抓耳挠腮时,我们早一两个月前就已经完成。一个学期的坚持,我们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一群良师益友。
最感动的事莫过于几天前,张老师为我们做的一场讲座。在南京七日行的学习后,张老师回来连续开了两个会议之后,就连忙给我们开了个讲座,分享在拜师过程中的轶事和收获。老师分析了南北方的疾病和饮食特点,联系内经讲述了现今最流行的女孩子减肥的机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老师就自己的个人经历进一步给我们指明了学习中医的方法,让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不那么迷茫,为我们照亮前方的路,给我们增添了几分信心。在教学的同时,张老师还教授了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前路坎坷,希望我们越挫越勇,好好过好一生。
有你们陪伴,学习中医的道路多了几分乐趣。余下的时光我们一起携手度过,还望多多指教。谨此谢谢师承组的三位老师和研究生学长学姐。
张文风师承心得体会
管丽娇
我十分庆幸可以加入我们师承小组,也十分感谢老师们能给我们这个机会。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实践;人生中就是这样,每一次的学习就是一次实践的机会;每一次的实践就是一次挑战。
假期就开始的打卡背诵活动,在老师们的督促下,我们的学习正渐渐有序的稳步前进。刚开始我以为,大家都一起背诵,唯一的好处就是良性竞争,让我们大家互相激励学习,但是,当我的打卡朋友圈被所有师承老师点赞的时候,我是十分激动的,原来老师们一直在默默鼓励着我们,那时候真的是动力满满。
开学后,一次次的交流、指导,都对我们这些初入中医的学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不仅是中医知识的传授,还有学习和授业态度,都是我们学习的标杆。老师们不仅自己亲自讲课,研究生师兄师姐也给我们讲了许多学习经验,无论是方剂的由来、延伸、还是药膳等,都为我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老师还为我们挑选了许多可看的书籍,每周一本书、并且记录学习心得,让我们的中医素养修炼提高。老师们一路为我们开绿灯,带领我们走临床,跟师出诊,让我们长了许多见识。
十分感谢老师们一路的付出,今后,宁为庸人,不为庸医。
张文风师承导师组工作总结
一、近五年师承教育带教基本情况
(一)团队负责人情况
张文风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届吉林省名中医,吉林省师德标兵,yl23455永利官网yl23455永利官网院长,教学名师。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第四批全国中医优秀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适宜技术推广共同体副主席、方剂分会常委、美容分会常委。吉林省中医药学会膏方分会主任委员、中医经典与临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命题专家,吉林省健康巡讲专家,吉林省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长春市十二、十三届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之星”,吉林省 “新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创新拔尖人才,吉林省巾帼十杰提名奖及长春市三八红旗手,长春市突出贡献专家,长春市师德标兵。主持国家级及省级科研课题 18 项,参加国家级及省级课题 20 余项,发表文章 60 余篇,著作 13 部。科研成果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吉林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 1 项。
(二)团队情况
学术特色:本团队依托于吉林省重点学科——方剂学、省中管局方剂二级实验室及名老中医项目研究室。围绕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将治法与方剂、理论与临床、疗效与机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将相关成果反哺教学。
专业特点:本团队结合课程特点,将传统的单一理论课程体系转变为以理论方剂学为主体,以实践方剂学、实验方剂学为辅助的创新的课程结构体系。
技术专长:本团队首席导师张文风教授具有丰富的临床、教学及科研经验,导师组成员均来自方剂学科,在方剂的配伍规律、临床应用及治法等方面均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及临床治疗经验。
(三)带教情况
在首席导师张文风教授带领下,团队现有带教老师4人。师承组突出方剂学学科特色,将方剂理论、临床和科研相结合,进行师承带教,在近5年时间里,共带教27名学生。除日常辅导、临床跟诊外,为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铜奖1项;成功申报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在研);师承学生发表方剂相关学术论文2篇。在注重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在带教过程中多名学生成为积极分子并顺利加入党组织。师承组教师总结带教经验发表论文1篇。
二、师承教育经验心得
追溯中医千百年的发展历史,师承教育经历了漫长时期。其作为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之一,造就了大批医术精湛的名医和实用型中医人才。师承教育最大特点是注重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于学术的耳濡目染、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使弟子慢慢感悟中医的深厚内涵,逐步实现对中医药相关概念、理论的理解和精通,从而形成自己的中医思维模式。
张文风师承导师组,主要带教经验:
1.名师学术讲座—以师带徒,口传心授
师承教学不在于倾囊相授,而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发散性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近距离沟通,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可自由提问,老师在答疑解惑的同时,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学习中得不足。
2.研究生授课—教学相长,学有所得
研究生授课不拘泥于课本,而是将自己所学专长通过前期大量学习积累呈现在课堂中,充分激发了本科学生的求知欲,增长了课外知识,同时研究生在教学中也得到了自我提升。
3.每日学习打卡—跬步日积,医有所长
通过每日打卡,循序渐进,夯实基础。在学习或研究过程中克服浮躁和急于求成的情绪,踏踏实实,做到本专业知识扎实牢靠,相关学科知识不含糊。同时,中医经典是中医的根,是中医的灵魂所在,要想学好中医,就必须首先在中医经典上下硬工夫。要求师承学生每日精研经典,旁通各家才能做到源头即充,活水不乏。
4.学生小组讨论—切磋琢磨,互通有无
导师组要求学生先背诵“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汤头歌诀》),再学习“四大经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在学习中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细细研读,最终达到熟练背诵。同时,为了更好发挥导师的地监督作用,我们要求师承组的学生每日微信打卡学习,寒暑假也不例外,导师每日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记录学习内容,定期考核。每日打卡,循序渐进、夯实基础,学生们相互监督、了解彼此进度、形成了良性竞争,有利于克服学习过程中浮躁的情绪和急于求成的心理,对于其他非师承组的学生也有很好的引领用。
5.学生自主讲课—砥志研思,各抒己长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学习是一个长时间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此周而复始的进行,才能有所得有所感悟。解决难题或找到突破口后,便会柳暗花明,其他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所以,学习的我关键在于研究者本人的坚持、恒守。若能将所学知识分享给他人也是自我充实的过程。
6.跟师出诊—学新温故,学以致用
中医学习勤于思考,融会贯通是前提,精益其术是保障。脱离了临床的中医就没有了生命力。学生应遵循中医的学习规律,早临床,多临床。对于青年学子来讲,应跟师学习,不断面向病人,才能将自己所学灵活运用到疾病治疗中。
7.硕果累累——春华秋实,岁物丰成
在近5年时间里,带教27名学生。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铜奖1项;成功申报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在研);师承学生发表方剂相关学术论文2篇。在注重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在带教过程中多名学生成为积极分子并顺利加入党组织。师承组教师总结带教经验发表论文1篇。
师承教育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能力,并将枯燥乏味的理论寓于临床中使其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在学习中增强了年轻中医学子对专业自信。同时,跟师学习与老师密切接触,有利于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及时向老师反馈,并很好地传承老师的医德医风,使得中医“大医精诚”的思想得到继承和发扬。
三、师承教育建议意见
1.由于学生的专业不同班级不同,故很难找到固定时间集中辅导,若是同一专业(同一班级)同学在一起更好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学生之间也能有更多联系。
2.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会有很多身边的同学收到感染,也希望加入师承小组,由于已过报名时间,所以不能加入,如果在中期可以补录成员,会有更多爱学习的学生受益。
3.师承学习时间太短,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抽出时间进行跟师学习非常不易,跟师时间太短学到的东西有限。
2023年10月1日